假期“全民富二代”現象:普通家庭最危險的教育,是踮起腳養孩子
前陣子,博主@佑子爸爸分享了他同事的故事。
同事和他老婆都是普通工薪階層,月收入不過幾千塊。
但這個暑假,他們帶孩子去了多個地方旅行。
山川大河、名勝古跡看了個七七八八,孩子也玩得很開心。
回家一看賬戶余額,兩口子叫苦不迭,這趟出門,前前后后花掉了近2萬元。
不光是這位博主的同事,朋友圈里曬出的暑假規劃圖也是看得人心驚肉跳。
有條件的家庭去英美頂尖私校夏令營打卡,卷各種體育類夏令營,帆船、沖浪、航海、棒球……
普通家庭也不錯過這兩個月的燒金歲月,他們把孩子當“富二代”養,帶著孩子參加各種親子團……
我身邊有個朋友,年初剛被裁員,沒了收入來源,但還是咬牙拿出好幾萬,帶孩子去各大城市打卡。
旅行過程中一家人住高檔酒店,吃千元大餐,理由竟然是“不能讓孩子被同學笑話”。
一趟旅游回來,孩子的見識沒長,脾氣卻長了不少,家長的錢包也跟著癟了。
在我看來,假期“全民富二代”出游現象,暴露了家庭教育的一個誤區:
不管家境如何,都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
問題是,父母傾其所有為孩子提供物質享受,孩子就會感恩父母,努力學習嗎?
未必如此。
普通家庭最危險的教育,恰恰是踮起腳養孩子。
南京師范大學酈波教授曾說:
這是一個全民富二代的時代,我們指責富二代的行為失當,但其實我們都是富二代的踐行者。
多少普通乃至貧寒家庭的父母,寧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給孩子提供優渥的生活:
平日里父母買件打折的衣服都要考慮半天,給孩子假期旅游花費上萬眼都不眨;
自己的手機卡頓到不行,給孩子買最新款的手機;
自己天天吃盒飯,坐地鐵,卻讓孩子出門打車,外賣奶茶買不?!?/p>
但這種“窮家富養”的方式,累了父母不說,還會把孩子變成一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作家劉小念曾寫過一位學生的故事。
家長給這個學生報了一個課后班,找的老師非常有名,四處求人幫忙才得到一個名額。
哪知這個學生得知不是一對一教學,堅決不去上課。
爸爸苦口婆心給他算賬,說這位老師即便是一對十,也超出了我們能承受的范圍,更何況,一個假期下來,你的補課費也不少……
誰知他怒目圓瞪,脫口就是一句:“誰叫你是個窩囊廢,生得起,養不起!”
看到這里,你可能覺得這孩子未免太驕橫,可細究原因,我發現其根源在父母。
從小到大,孩子吃的食物很多是進口的。
想學鋼琴,第二天鋼琴和老師就馬上到位了。
他的父母也不過是普通人,每月除去房貸車貸,所剩無幾。
即便這樣,他們依舊照著富二代的標準養孩子。
而孩子怎么想呢?
會經常質問父母為什么不買個大房子讓他養狗,在放學時候大手一揮請同學喝奶茶回家找父母報銷,一個生日宴就花掉好幾千……
父母心疼孩子沒有錯,可當富養沒了底線,就會成為扼殺孩子美好品質與生存能力的刀子。
網絡上曾流傳這么一段話:
你以為孩子是來報恩的,其實是來對賬的。
養好了,你和孩子是股東關系,余生都在享受紅利;
養廢了,你和孩子是債務關系,不停為他善后還債。
給孩子高于自己能力的生活,只會換來孩子變本加厲的索取。
他們不會理解父母的辛勞,也不在乎。
他們只會把含辛茹苦養大自己的人當做提款機,認為自己就配享受最好的。
這樣的“富養”,最終一定是寒了父母的心,也賠上了孩子的品行。
養孩子走過很多坑之后,我發現其實無論是窮養、富養都不是問題的核心。
問題的核心是,你要讓他們從小把錢放在一個相對合理的位置。
如果從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只教會了他花錢,予取予求,勢必會造成孩子不懂感恩,甚至自私冷血。
看過一個真實故事。
一對夫妻老來得女,格外驕縱。女兒從小穿名牌,吃美食。
孩子成績一般,兩口子省吃儉用,拼命把她送進私立中學。
在父母的寵溺下,女兒越發得寸進尺。
上大學時,她揚言讓父母準備好蘋果三件套,坐頭等艙去學校。
父母不答應,她就威脅說不答應就不去上大學,還質問父母:為什么別人有的我不能有?你們怎么就這么沒用?
兩口子震驚之余,又心痛不已。
然后他們果斷決定:大學期間只給女兒正常的生活費,其余的奢侈品、電子產品,想要一律自己去想辦法。
女兒沒轍,只得利用周末做兼職。
那段時間,從前習慣了跟父母伸手要錢的她,才真正明白什么叫“錢難掙屎難吃?!?/p>
受過委屈,挨過辛苦,她才懂得父母的不易。
后來的她,好像變了一個人。
不再跋扈了,不再對父母大呼小叫了,還經常給家里打電話,工作后逢年過節還會給父母發紅包。
孩子并不是生來就懂得體恤父母。
只有當他們切實體會過父母的不易,才會心生感激,用懂事和努力來回饋家庭。
有些家長時常責備自己沒本事,不能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資源。
還有些家長不停地壓榨自己,寧可背上巨額債務也要讓孩子接受貴族式生活和教育。
但對普通家庭來說,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從來不是讓他躲在溫室里逃避生活的真相。
而是盡早讓他知道家庭條件有限的事實,讓他在實踐中錘煉自己,獲得拼搏的動力。
比如視頻中這位被全網點贊的11歲男孩。
熱火朝天的廚房,他正滿頭大汗地炒著菜。
嫻熟的動作媲美大廚,引來網友眾多羨慕。
在店里,男孩要干很多雜活,他都能應付自如,摔板面,炒菜也是樣樣都會。
孩子媽媽說,讓孩子到店里來幫忙,一方面是鍛煉他,一方面也是為了讓他感受生活的不易。
當被人問及是否覺得辛苦時,男孩笑著擦去臉上的汗水說:“沒什么可辛苦的,再累也沒有我父母累?!?/p>
想必聽到這句話,孩子的父母一定倍感欣慰。
還有這位“掃街博士”田俊濤。
他來自河南周口一家貧困農村家庭,父母為了供他上大學、讀博士,已在嘉興做了六年的環衛工人。
田俊濤深知父母的辛酸,每年暑假,田俊濤都會趕來幫父母干活。
父母也從不阻止兒子的孝心。
每天凌晨四點,一家人簡單吃點饅頭青菜后,就有說有笑地騎著三輪車趕去掃地。
面對記者采訪,田俊濤說:
“兒子幫父母做事天經地義,能為他們分擔一點,我覺得很欣慰。”
除了幫父母干活,田俊濤在上學期間,還給父母攢下了3萬元錢。
有位教育家曾說:好的教育是靈魂的建設,不是金錢的堆砌。
為人父母最大的遠見,是從不是“踮起腳”養孩子。
比起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賦予他優秀的品質,讓他擁有獨立行走世間的能力。
▽
主持人梁繼璋曾在給孩子的信中寫道:
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的下半輩子,同樣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
當你長大,以后你要坐巴士還是奔馳,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我想這段話,對普通家庭的父母尤其有借鑒意義。
明智的父母,不會一味給孩子錦衣玉食,而是力所能及地給予、身體力行地指引,讓孩子學會感恩與獨立。
如此,孩子才能創造自己的命運,成為家庭未來的領跑者和建設者。
點個在看,與父母們共勉。
- End -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