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專家認為,“問題學生”之所以產生種種問題,源頭還在于其從小家長給予的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現在環境只是誘發因素。長期以來,一些父母總是把孩子擺在不平等的位置,總是按大人的理想去設計孩子,強求孩子,只有灌輸,很少交流。有的為了要求孩子出類拔萃,不能寬容一次作業忘了做,不能容忍一場考試不及格。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違背了孩子天性,“問題”也就難免,尤為甚者還造成了少數孩子的心理障礙。有5種類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就了當前的“問題學生”。

家庭教育問題學生怎么解決_問題學生的家庭教育_家庭教育問題學生心得體會

棍棒型:這大多數是父母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這類家長認為,子女是自己生的,要打要罵,自己做主。子女稍不順自己的意,不是耳光就是腳踢,甚至棍棒。久而久之,孩子缺少家庭的溫暖,怨恨之心積于心坎。在這類家庭里,父母之間常有打罵、吵架之事。

訓斥型:這類家庭的典型特點是“棍棒在嘴上”,雖然對子女的拳打腳踢不多,但罵聲不絕,實際上是對子女的精神折磨,同樣帶來孩子的心靈創傷。如果說“棍棒型”以父親的表現為主,那么“訓斥型”以母親的表現為多。

管束型:這類家教方式在本意上是對子女的說服教育,有時也稱得上“苦口婆心”。這類教育對子女的清規戒律太多,這也不可,那也不行,同時在語言教育上又嘮嘮叨叨,使子女生厭,容易生出逆反心理。

溺愛型:對子女寵愛有加,百依百順。子女成了家庭的中心和主角。以嬌寵為典型的溺愛型家庭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子女的吃、穿、用上,養成了他們驕橫、任性、乖戾、惟我獨尊的性格。

誘惑型:這類家庭教育崇尚物質刺激的誘惑,企圖以物質的獎賞來激勵子女聽父母的話,實現父母預期的目標。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幾乎沒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是靠物質誘惑出來的,更為嚴重的是,物質獎勵造成財物在孩子身上的積聚,帶來了揮霍性的消費,造成子女品格低下。

家庭教育問題學生心得體會_問題學生的家庭教育_家庭教育問題學生怎么解決

針對近年來看心理門診學生越來越多的現象,有關專家提出了忠告。目前不少家長平時并不注重對孩子的教育,一旦覺得孩子不聽話,學習成績老是不理想,就懷疑其有“心理障礙”或者智商有問題,這對孩子的心靈其實是一種傷害。不少“問題學生”的心理困惑其實是家長不妥當的教育方式導致的。他們呼吁家長們能提高自己的認識,擁有健康的教育觀,更好地把孩子培養成才。

由于“家庭殘缺”,而造成“家庭教育的殘缺”,也是“問題學生”形成的淵源之一。而且這個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則變得尤為迫切。它包括由于家庭自然結構的破壞,形成的單親家庭或離異家庭,“過失家庭”或“病態家庭”,以及與之相區別的“留守孩家庭”。

“過失家庭”指的是家長或家庭成員道德品質惡劣,或生活作風問題或參與社會犯罪活動而被判刑的家庭。而這些家庭中由于一方的服刑,也多帶來了另一方的離異或離家出走。

“留守孩”是指,因父母外出務工、經商或學習,而將孩子寄留家鄉,由親戚托管、監護、教育的孩子。作為市場經濟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沿海省份,“留守孩子族群”越來越普遍,其教育與心理發展問題越來越突出。

這些家庭,由于父子交流阻斷和不暢,多造成孩子情感情緒異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心理系教授調查發現,有71.3%的“留守孩”學生表達非常思念父母,希望與父母相見。而這些學生與父母相見的次數每年也才1至2次,其中只有2.4%的家長能給孩子寫信。在調查中,有33.3%的表現為:內向、膽怯、木訥、不善與人交往;18.9%的學生性格表現任性、恃強、自我為中心、自私等特點;4.6%的“留守孩”有孤獨、封閉、畏懼的性格弱點。加之代養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學文化者僅占30%,教養思想簡單,造成了“留守孩”普遍存在學習困難、行為紀律散漫、品德不良等問題。

而“過失家庭”物質條件的困難,父母的犯罪,給孩子帶來精神上嚴重創傷,有的甚至造成罪錯品行。研究表明: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中,約10%與有犯罪前科的家長有關。有一姓鄭的男孩,父親因盜竊搶劫被判刑4年,母親離家出走,他卻無人代養,無家可歸,只好到監獄附近一所學校就讀,監獄領導破例讓他晚上與父親住在監獄里,惡劣的環境,使孩子也學會了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