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被動參與家校共育活動,教師和家長缺乏雙向交互、缺乏深度合作意識與能力……

5月13日,重慶市第三個家庭教育日(每年5月第三周的星期一為我市家庭教育日)即將到來。5月8日,上游新聞記者從重慶市第三個家庭教育日新聞通氣會上獲悉,今年家庭教育日的主題為“家校共育為愛同行”。

針對家校共育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市婦聯邀請了相關機構專家、學校代表以及學生家長就相關問題進行了交流剖析,并給出建議。

現狀

家長仍被動參與家校共育

據了解,家校共育活動是一項多層次的,有目標、有計劃的長期性工作。

在重慶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重慶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牟映雪看來:現代優質教育需要家庭、學校與社區合力共舉、聚力共進,但在現實,家校共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如學校為合作而合作,只關注合作數量和形式而非合作質量,家長缺少建言獻策機會。”牟映雪說,教師和家長缺乏雙向交互的合作關系,以及由于個人經歷、價值觀不同以及信息溝通不足等交流障礙,最終形成了學校向家長傳遞信息的單向線性為主的交流狀態,教師與家長缺乏深度合作意識與能力。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基礎教育評估所所長、重慶市家庭教育監測中心副主任胡方介紹,重慶市家庭教育監測中心連續三年對全市1000余所小學10萬余名家長開展調查發現,在家校共育方面,還存在家校溝通方式較為傳統,以召開家長會、電話微信溝通為主;家校溝通層次較低,家長被動參與較多,家校共育被狹隘地理解為家長配合學校完成工作;家長對子女發展指導方法需求未能有效滿足;家校共育目標不明確,家校共育活動碎片化等問題。

建議

轉變觀念與教師有效溝通

“我家孩子最近情況怎么樣?”“老師,我孩子最近有沒有完成作業?”“我孩子其他科成績都很好,但是英語學習為什么老是上不去?”……這些提問誤區,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重慶南開中學校辦副主任吳黎在會上介紹,通過對學校教師的調查,由于信息不對稱、對學校工作不了解等原因,許多家長提出的問題“失焦”,造成教師與家長之間溝通不暢。

如何提問才能達到平等有效的溝通?吳黎建議,家長可以主動描述孩子在家庭的表現,幫助老師全方位地了解孩子,如“孩子最近在家里有這樣的變化,跟他在學校學習的內容和主題有關聯嗎?”

胡方則建議,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以學生發展為主線,以游戲活動、表演、角色扮演、模擬活動、學生論壇、科學實驗、模型設計、生產實踐等豐富的活動形式,實施家校共育課程;側重于采用討論、活動、參觀、探究、體驗等方式,讓家長、孩子和教師在豐富的課程情境中樂于參與、深層次互動,打破學校教育空間的限制,給予學生更廣闊的生長空間。

“作為學生家長,我們首先應該轉變觀念,如今教育已經不是把孩子交給學校就完事了。”

來自江津區的家長代表何彥儒說,她堅持與女兒做親子閱讀4年,積極參與學校及婦聯組織的各項家校共育活動,有效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對于家校共育,她認為家長轉變方法和觀念,要信任學校和老師,一條心為孩子的成長助力。

新聞多一點>>

這些公益活動市民可免費參與

今年家庭教育日期間,市婦聯、市婦兒工委辦聯合向區縣發文,指導各區縣開展好家庭教育宣傳展示和指導服務活動。5月11日,“幸福陪伴 快樂成長”——2019年重慶巾幗園教育日系列公益活動將在重慶巾幗園舉行,包含父母學堂、親子陪伴、家庭教育咨詢、家庭閱讀會等等,市民可通過重慶巾幗園微信平臺免費報名參與。

5月10日~19日,各區縣也將開展家庭教育公益指導服務活動,咨詢、培訓、親子實踐等豐富有線上線下活動,市民均可咨詢各區縣婦聯報名參與。

此外,記者了解到,此次市婦聯還將在官方微信向廣大家庭推薦200本親子閱讀書籍,供市民參考。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倩

(想看更多熱點新聞,了解更多服務資訊,請下載重慶新聞門戶APP——上游APP,1500萬+重慶人都在用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