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導師可以入戶嗎 “我不是機構老師,也能做好居家干預嗎?”暖星到家入戶督導1v1答疑
孩子火星語,在家如何引導自驅力?
日常夸獎孩子不起作用,還有別的招嗎?
我帶孩子在機構干預還好,一回到家就不知道如何做,該怎么辦?
居家環境中,如何在社交方面幫助孩子更好成長?
這些問題總讓家長們摸不著頭腦。
你知道有一張“暖星地圖”嗎?
或許,你早已聽說過“暖星四階”,每個階段1個核心主題:
階段一 早期干預(初診到大班左右) : 基礎的學習和社交能力發展 階段二 校園融合(大班到小學三年級左右):提升校園適應狀態 階段三 生涯規劃(小學高年級之后) : 培養興趣發展特長,孵化就業可能 階段四 生活品質(青春期之后) :優化自主獨立水平及生活品質
根據每個核心主題需要,展開為若干個狀態:
暖星四階
你以為按照年齡劃分就算了?
不不不。
暖星地圖由暖星獨創,是在暖星四階的基礎上,衍生出的一套更詳細、更系統,能因人而異地按圖索驥的分階定位干預模式。
暖星干預地圖部分釋出
你可以在上面找到孩子的位置,得到干預方案,向下一個目的地進發。
這依靠什么來實現呢?靠“暖星到家”服務——
暖星到家老師上門入戶,深度評估兩天后,手把手教家長如何居家干預,老師再每兩周上門“檢查”+線上追蹤,“監督”家長實操成果。
主要流程(一期三個月):入戶前評估——入戶實地評估(兩天)——線上跟蹤——每兩周入戶糾正,掃碼文末海報可了解暖星到家服務。
解讀暖星地圖,活用暖星地圖是個“技術活”。
而且因為咨詢者太多,太過火爆,因此上個月,暖星到家服務小組緊急開設了一場線上交流會,邀請了30位家長來直播間,由暖星到家高級入戶督導胡文濤老師主持,為大家答疑。
小星精選了4個來自家長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看看胡老師是如何根據暖星地圖為大家答疑解惑的吧。
1.
“夸獎”無用怎么辦?
那就先培養“親子關系”
第一位家長希望能用“夸獎”引領孩子進步,但她發現,“夸”這招對自己的孩子沒用。她說——
我的孩子接收外界信號能力弱,干預過程中,發現他做得好的地方,機構老師會拼命去表揚,但是沒有效果。
而作為居家干預的主力——家長,比起機構老師,實操經驗可能是更弱的,我們在生活中怎么辦呢?
胡老師
答疑時間
居家干預中應重視優勢視角:不要等孩子做錯的時候去給他糾正,而是更多地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給予夸獎。不管是從兒童發展心理學,還是普通心理學來講,都是有依據的。因為人是會受到暗示的。
而當我們發現這種策略不是很有效果的時候,大概就可以推出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應該還是沒有到達一定程度。
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做更初級的東西,回歸核心:讓他能夠有更多的“關注”,更多地去在乎與“人”相關的線索。
暖星地圖“社交核心板塊”里的第一個——“社會性啟蒙主題”中的“居家生活聯合參與”狀態中,最基本的四個要點就是關系、關注、發起,和回應。
你可以觀察,如果日常生活中孩子對你的關注特別少,他可能只是在需要你的時候,特別開心的時候才關注你家庭教育指導師可以入戶嗎,其他時候溝通,或某個特定情境中都對你很少關注。這時,期望通過夸獎、激勵、分享去促進他的成長是不現實的,應該更多促進他核心基礎能力的發展。
你需要做的可能是更多地促進他和某個人的關系,對這個人的關注,慢慢從這一個人身上擴展到更多家庭成員,更進一步的,希望他能擴展到同伴身上。
小星也覺得,孩子與這個世界的連接的起點家庭教育指導師可以入戶嗎,是從與母親或某個重要人物開始的?;貧w“最初的起點”,從身邊的人開始建立關系,才能發散地與這個世界建立多樣關系。
2.
讓家長做回家長:
家長與老師的區別,
是有無“無條件的愛”
第二位媽媽說,自己現在最急的是孩子的社交,但平日里依賴的機構桌面教學無法為其解決這一難題——
我的孩子3歲之前一直以桌面為主,現在也有在機構干預,認知提升較快,我也一直對這種方式比較認可,可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明顯發現他在社交方面的短板,社交的需求是目前我們最迫切的,但是桌面教學無法達到我們這一目的。
平時在家里教,效率沒那么高。但畢竟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占主要的。
如何通過入戶指導,使得在家干預,特別是在社交方面起到一定的效果?
還有,我一直不相信自己能做好居家干預,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幫助孩子。
我也知道先要刻意為之,然后再熟能生巧,然后慢慢融入到自然的或是潛意識的干預中,但我還是很擔心,要是居家干預我們勝任不了,做不到像老師那樣怎么辦?
胡老師
答疑時間
首先,暖星到家服務不希望指導家長變成一個好的家庭教師,而是成為一個更善于和孩子相處的媽媽就夠了。
“老師”更傾向于“有條件”的關注和愛,而“媽媽”更多是“無條件”的關注和愛。這種“有與無”的區別,對孩子和家長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如果在家里,家長處于壓力狀態,親子之間的關系和互動容易變成一種師生式的、評判式的互動。
我們不希望家長變成老師,在家里給孩子正兒八經做干預;
而是希望讓家長做回家長,能夠不用太費力,在自然情境中,尤其是在吃喝拉撒睡、外出、或是集體環境中去干預。
當然游戲的部分,可能家長需要在前期的時候多學習一些,因為這畢竟是一個在日常生活經驗中不太有機會去練習的部分。
小星說:
在家中,就讓孩子享受專屬ta的“無條件的愛”吧。這是只有家人才能給予的喔。
給予“無條件的愛”,或許也會讓你發現更驚喜的自己!
3.
孩子的自主性越弱
越要大量讓他自主選擇
第三位來自上海的家長問胡老師:
我的孩子4歲半,跟陌生人有一定的社交,在家里,社交方面基本上較接近正常孩子。
但是他語言上一直都是火星語,哪怕爸爸媽媽都不會叫。
他的認知也比較弱,辨識物品難一點的就不知道,抽象的數字就更不知道了。
我家還有一個普通孩子,很能學習,而我這個ASD孩子,自主性就很差,這種情況下,應該怎樣啟發他的自主性?
胡老師
答疑時間
這位家長說的“自主性”,意味著不斷向外的自主探索能力,其“底座”是強烈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期望什么,渴望什么,討厭什么。
明白這些需要家長在日常中觀察ta的興趣、需要、偏好。
如何做?
可以從原先大人主動提供安排,變成讓孩子自己參與決策。
凡是他能選擇的部分,都給他提供選項,讓ta自己去選擇。早上起床開始,問ta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子,早飯吃什么,今天去哪里玩?
選擇也是一項能力,開始時需要你把具象的選擇提供在他面前,比如,把蘋果和香蕉放在他眼前,問他吃哪個,把不同的衣服放在他面前,問他穿哪件,讓他直接能用一個動作表達自己的意愿。
開始他可能都無所謂,我們可能也會覺得孩子其實沒有自己的想法,就不再這樣做了。
而暖星模式強調,他越是在這方面表現得不足,我們越要這樣去做。
通過大量選擇性的活動,讓ta知道:原來我是這樣想的,我的意圖可以通過某種形式表達,并且得到家人的回應。
明確的自我意識出現了之后,就需要給他自主探索的機會。
在暖星地圖上,如果一個孩子在認知板塊處在“簡單因果”的游戲階段,那么其他游戲階段包含的元素,他是不感興趣的。于是他就不會去關注、研究、相應地學習。
“因果游戲”階段指的是喜歡大量重復一種動作,得到一個結果。比如把球砸到墻上彈回來,那么這時我們可以加入“組合性游戲”的元素,比如把瓶子按照某種形式排列起來,再讓他扔球,和他玩“保齡球”。
我們的孩子有興趣狹窄的特質,只喜歡探索有限的幾個人事物。我們可以利用他喜歡的幾樣東西,在他現有興趣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新的東西,比如與他感興趣的游戲類似的、沒體驗過的活動,或是加入新的元素。
在初期尋找這樣一種新的元素,是會有些痛苦的,但是沒有辦法,不能因為我們的孩子慢一點,就否認他有自主探索式的學習,非要用某種特定的教學形式去干預他,不讓他游戲,自主探索。
正因為我們的孩子在自主性方面的弱勢,我們更要遵循“讓他從自主探索中學習”的規律,盡可能充分發揮他的能力。
小星說:孩子的自主性越弱,越要大量給機會讓他自主選擇,小星get啦~
“看見”ta的選擇,除了能幫ta了解自己,也能幫助我們更了解ta是個怎樣的孩子。
4.
使用暖星地圖、到家服務
“有條件”地幫孩子“規劃”
與“無條件的愛”沖不沖突?
最后一個問題——
用“暖星地圖”定位規劃路線,用“暖星到家”將計劃落到實處,這樣“有條件的計劃”與“無條件的愛”之間有沖突嗎?
胡老師
答疑時間
使用暖星地圖,是為將來更好的生活品質做規劃,和關注當下的“無條件的愛”并不沖突。
而且,如果能了解孩子的現狀以及發展需要,尊重他們的特點和成長方式,應該是更有利于實現“無條件的愛”的。
使用暖星地圖,基本是以下思路:第一步,評估和定位。
暖星會在各個主題下定位出孩子處在哪一個點上,然后把它作為后續方案或實踐干預任務里的起始點,再往地圖上的下一個小目的地進發。比如孩子主動發起的量多家庭教育指導師可以入戶嗎,但發起的質量不高,我們就把發起的質量作為下一個目標。
第二步:看孩子在這個目前的狀態中,哪些點表現得好,哪些點表現得不好,我們把表現得還不夠好的點作為接下來的目標,生成一個相應的具體的任務和方案。
比如:
Ta在哪個環節更容易有主動發起?
家長如何示范?
示范完之后孩子會有什么反應,家長怎么去處理?
暖星注重“機會視角”,這樣,影響生活品質的“問題視角”以及揠苗助長會少很多。
“問題視角”指一直盯著某個問題、耿耿于懷于孩子的短板,總想著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
與其對應的可能是“機會視角”/“優勢視角”:思考如何利用“問題”提供促進孩子成長的機會,看到“問題”背后所隱藏的需要,看到并認可孩子的優勢、做得好的地方,提升家長和孩子的自我評價和自我體驗。
你是選擇“機會視角”還是“問題視角”?
有家長說,選擇“機會視角”太難了,不知怎么做,不如盯著問題簡單。
一開始,家長可能需要刻意地去使用我們給到的策略和技術,慢慢地,我們希望以家長為主,能夠把策略和技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場景之中。
通過家長拍視頻,加上老師每兩周一次入戶去現場的方式,看家長和孩子向著目標互動的過程是否能一直保持,我們再給家長反饋調整,也會反思之前的策略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這些我們都會給到支持。
小星說:
我們常說的靜待花開其實需要分三步:
“看見”這朵花,“欣賞”這朵花(看見其自主性)
施肥澆水,與這朵花“產生關系”(與孩子首先建立深度關系)
看見愛著這朵花的自己(家長回歸家長,而非老師)
這樣你就能享受當下看到一朵花開的樣子,不會覺得難等了。
暖星到家相關文章:
編輯 | 心怡
點擊上方
更多干預課程,戳戳看 !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