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教育考試試題及答案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教育試題及答案
2010/2011學年度第二學期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試題
一、概念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1.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是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學素質的教育。具體地
說,科學教育是系統傳授數學、自然科學知識,實現人的科學化的教育活動人
的科學化的教育活動。系統傳授數學、自然科學知識,實現人的科學化的教育活
動。
2.小實驗: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實驗的方法是在人為控制條件下,教師或學前兒
童利用一些材儀器或設備,通過簡單演示或操作,對周圍常見的科學現象加以驗
證的一種方法。料、儀器或設備,通過簡單演示或操作,對周圍常見的科學現象
加以驗證的一種方法。
3.時代性要求:時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據時代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來選編科學
教育內容,使選編的內容跟上時代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面向現代化。
4.科學教育環境: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環境是指為了促進學前兒童的科學素養的發
展,由教育者創設、規劃的一種具有科學教育價值的環境。
二、填空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編寫的《幼稚園的自然》一書出版,這是我國第一
本供教師用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理論書籍。它全面地闡述了向學前兒童介紹自
然的教材內容、教學原則、方法和設備等內容。
2.科學區角活動的內容一般可分為下列幾類:觀察閱讀類、科學玩具類、操作實
驗類、制作創造類。驗類、制作創造類。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按其縱向結構,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學前兒童
科學教育的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四個層次。
4.以認識冬季為主線,將科學教育中與之有關的內容集中編排,這是采用以季節
為主線選編內容的方式選編幼兒科學教育內容。
5.在“不同衣料的服裝”的活動設計中,有科學教育、美術教育和語言教育,這
是根據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整合性要求而設計的。
6.自然角是指在幼兒園的室內、廊沿或活動室的一角,供飼養小動物、栽培植
物、陳列兒童收集的非生物及實驗用品等的場所,是學前兒童開展區角科學活動
的地方。
7.學前兒童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地對某一物體或現象進行系統的觀察,對其質
和量兩方面的發展變化過程有較完整的認識,這種觀察稱為長期系統性觀察。
8.文學藝術的方法是指在科學教育過程中運用作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手段,以
達到提高學前兒童科學素養目的一種方法。
9.家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具有潛移默化性、個別性、隨機性和靈活性等特點。
10.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新進展中,科學教育內容是基于學前兒童的生活背景來
建構的。
三、單項選擇題
1.科學的范疇極為廣泛,我們把科學定義為:科學是關于(D)。
A.自然、思維和人類的知識體系B.思維、天然和社會的知識體系
C.自然、社會和人類的知識體系D.思維、自然和社會的知識體系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總目標是指(D)。
A.科學情感和態度方面的目標B.科學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標
C.科學知識方面的教育目標D.以上三項全是
3.滲透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包括(D)。
A.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教育、游戲活動中的科學教育、偶發性的科學教育
B.集體性的科學教育、游戲活動中的科學教育、其它教育活動中的科學教育
C.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教育、偶發性的科學教育、其它教育活動中的科學教育
D.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教育、游戲活動中的科學教育、其它教育活動中的科學教育
4.從各種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選出水果來,這種分類是(A)。
A.挑選分類B.感知分類C.二元分類D.多元分類
5.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運用一些自然物,對物體進行直接測量的方法是(A)。
A.非正式量具測量B.正式量具測量C.觀察測量D.普通測量
6.學習使用準確量具進行測量是哪一個年齡階段的教育目標(D)。
A.2~3歲B.3~4歲C.4~5歲D.5~6歲
7.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編的原則是(D)。
A.科學性、啟蒙性和系統性
B.科學性、啟蒙性、系統性和時代性
C.科學性、啟蒙性、系統性、時代性和地方性
D.科學性、啟蒙性、系統性、時代性、地方性和季節性
8.用于科學教育的文藝作品范圍很廣,主要有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下例作品中
不屬于藝術作品的是(C)。
A.圖片B.歌曲C.謎語D.科普畫冊
9.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社會資源包括(A)。
A.物力資源、自然資源、組織資源、人力資源
B.組織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天然資源
C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生活資源、組織資源
D.組織資源、人文資源、物力資源、自然資源
10.專門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不包括(D)。
A.集體教學活動中的科學教育B.區角活動中的科學教育
C.偶發性科學教育活動D.游戲活動中的科學教育
四、問答題(每小題8分,共32分)
1.科學活動中的材料應如何投放?
(1)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確的主題并且緊扣具體活動目標;
(2)投放材料難度形成一定的層次;
(3)投放材料的開放性;
(4)同種材料與多種材料的靈活運用。
2.如何正確對待學前兒童的好奇好問?
對于學前兒童的這些問題,始終應該持鼓勵、支持的態度,具體可采用以下方法:
(1)直接回答(2)引導思考鼓勵探索;(3)指導閱讀,(4)啟發聯想(5)留下期待
3.請結合實例說明“做中學”對學前兒童的意義?
(1)以兒童的好奇心為基礎,從日常生活出發,更好的了解自然界;
(2)帶著問題做實驗探究性的學習的方式,幫助兒童自己建構科學知識;
(3)促進兒童語言發展與人際交往
4.在進行區角活動的材料設計時,還應考慮哪些因素?
(1)材料的探索性;(2)材料的新穎程度,(3)材料的易理解性,(4)材料的豐富性
I(5)材料的層次性。
五、設計題(共22分)設計題(請用設計一份以《會變色的青蛙》為主題的大
班科學教育活動方案,并對其中方法的設計進行說明。 )
1.格式正確(
2 分)
2.目標(
分) 內容(
分) 活動材料與環境的設計(
4 分) 過程(
分)
3.目標設計的理由(
4 分) :
(1)
了解兒童已有的經驗
了解兒童已有的經驗;
(2) 確定合適的目標。
2010/2011 學年度第一學期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試題
一、概念題(每小題 4 分,共 16 分)
1.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是指選編的科學教育內容是按照由近及遠、 由簡到繁、
由具體到抽象、 由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律編排。
2.行為核對:行為核對是在觀察前依據所需觀察的目標, 確定觀察內容, 并制
定一個觀察核對表。 評價者根據觀察到的事件或行為,對照觀察核對表中的各個
項目逐條檢核,并在符合的條目上做記號,并進行評定的一種方式。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材料: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材料是指輔助科學教育進行的,用
來幫助兒童進行科學學習的各種工具。
4.學前兒童教育活動:學前兒童教育活動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兒童活動的,
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
二、填空題(每小題 1 分,共 10 分)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按其縱向結構,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學前兒童
科學教育的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四個層次。
2.依據反映層次的系統性,知識可以分為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
3.注意選編的內容必須符合學前兒童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這是學前兒童
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啟蒙性要求。
4.早期科學閱讀作品,應該圍繞一個科學現象或概念展開其情節,使兒童通過閱
讀能對周圍事物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5.選擇科學教育材料的原則包括材料的生活性、 材料的可操作性、 材料的探索性、
材料的豐富性和層次性等。
6.科學教育中的“社會資源”是指學前兒童所在地區或鄰近地區中,可以利用于
科學教育內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環境和社會組織等。
7.在“不同衣料的服裝”的活動設計中,有科學教育、美術教育和語言教育,這
是根據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整合性要求而設計的
8.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
的評價;二是對對學前兒童發展的評價。
9.美國的“ 2061 計劃” 這是一個內容廣泛和全面的科學教育改革計劃。
10. 組織開展幼兒園生命教育活動時應遵循體驗性原則、人文性原則和整合性原
則。
三、單項選擇題( 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的答案。每小題 2
分,共 20 分)
1.提出兒童概念發展理論的是 (C ) 。
A. 加涅 B .皮亞杰 C .維果茨基 D .布魯姆
2.不屬于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分類目標的是 (D ) 。
A. 科學知識教育目標 B .科學能力、方法教育目標
C.科學情感、態度教育目標 D.科學教育活動目標
3.下列主要內容中,不屬于以季節為主線選編的內容是 (C ) 。
A.季節 B .常見動物 C .風土人情 D .常見植物
4.各年齡階段進行比較性觀察時要求有所不同, 5-6 歲年齡班的要求是 (D ) 。
A.比較物體明顯的不同點 B .比較物體的不同點 C.比較物體的相同點 D.比較
物體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5.確定材料選擇的原則是 (A ) 。
A.生活性、探索性、可操作性、豐富性、層次性
B.生活性、活動性、可操作性、豐富性、層次性
C.生活性、探索性、啟發性、豐富性、層次性
D.安全性、生活性、探索性、可操作性、豐富性
6.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教師的語言應具有 (D ) 。
A.活動性、形象性、邏輯性、目的性
B.目的性、開放性、啟發性、邏輯性
C.形象性、開放性、啟發性、邏輯性
D.啟發性、形象性、邏輯性、目的性
7.下列科學活動中,屬于偶發性科學活動的是 (D) 。
A.制作玩具 B .制作昆蟲標本 C .觀察螞蟻搬家 D .觀察大霧天氣
8.下列評價中,不屬于對學前兒童發展評價的是 (B ) 。
A .學前兒童科學知識、經驗的評價 B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過程的評價
C.學前兒童科學方法及能力的評價 D .學前兒童科學情感和態度的評價
9.教師在學前兒童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 ( A) 。
A.教師是學前兒童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支持者、促進者、參與者、反思者、研究者
B.教師是學前兒童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支持者、促進者、組織者、反思者、研究者
C.教師是學前兒童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支持者、促進者、引導者、反思者、研究者
D.教師是學前兒童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支持者、促進者、組織者、引導者、研究者
10. 下列環節中,不屬于“做中學”活動的基本環節是 ( B) 。
A.設置情境 B .采集樣本 c .記錄信息并得出結論 D .提出問題
四、問答題(每小題 8 分,共 32 分)
1.簡述科學與技術的區別。
(1) 科學是以認識自然為目的,而技術是以改造自然為目的。
(2) 科學回答的是“是什么” “為什么”的問題,而技術回答的是“做什么” “怎樣做”
的問題。
(3) 科學是發現新知識的過程,而技術是創造、發明新產品的過程。
2.以實例說明觀察活動的指導要點?
盡可能提供實物、實景;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觀察;引導幼兒多角度地觀察
事指導幼兒學習觀察方法。
3.簡述科學玩具與游戲的運用?
(1) 在選擇游戲時,應注意游戲的科學性、趣味性、活動性、規則性
(2) 讓學前兒童有充分活動的機會,師生共同游戲
4.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社會資源在選擇與利用時應注意哪些方面?
(1) 選擇適合的社會資源,選擇時,要充分地考察資源的適應性,包括學前兒童年
齡的適應性、內容的適應性、 空間的適應性、路線的適應性等問題。
(2) 能配合學前兒童學習能力、興趣及需要,選擇時,應以能啟發學前兒童思考的
社會資源為佳,不僅如此,所選擇的社會資源還要能引導學前兒童擴大、延續學
習的,也就是選擇的科學教育社會資源,不僅在本次教學中起到作用,而且能因
此而誘發孩子再次探索的興趣,或再次觀察的愿望,這樣才能真正對孩子學習科
學有利。
五、設計題(共 22 分) 請設計一個區角活動,并說明其中活動材料和設備的設計
思路
1.格式正確( 2 分) 。
2.目標( 5 分) 內容( 5 分) 活動材料與設備( 5 分)
3.內容設計的理由( 5 分):在設計材料和設備時,區角活動中材料和設備的設
計是關鍵,在設計材料和設備時,除了在性能上安全可靠等要求外,還應考慮以
下幾點: (1) 材料的探索性 (2) 材料的新穎程度 (3) 材料的易理解性 (4) 材料的豐富
性 (5) 材料的層次性
2009/2010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一、概念題(每小題 4 分.共 16 分)
1.科學小制作就是學前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紙、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無
毒無 害的廢舊材料制作各種簡單的玩具或陳列品, 使兒童在這種動手動腦的活
動中積累簡單的科 學經驗,掌握一些粗淺的科技知識和操作技能。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環境是指為了促進學前兒童的科學素養的發展,由教育者創
設、 規劃的一種具有科學教育價值的環境。
3.偶發性科學活動是指學前兒童由外界情景誘發引起,并圍繞著偶然發生的科學
現象 展開的一種科學探索活動,是科學教育中特有的一種活動。
4.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是以科學教育為對象,根據一定的目標,采用一切可行
的評 價技術和方法,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現象及其效果進行測定,分析目標實
現程度,做出價 值判斷的過程。
二、填空題(每小題 1 分,共 10 分)
1.科學技術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功能,第一是認識功能,第二是生產力功能。
2.古代的兒童科學教育,往往和識字教育緊密結合。
3.注意內容必須符合科學原理,不能違背科學事實,這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
選擇的科學性要求。
4.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擇與編排的具體方法主要有三種, (1) 是以季節為主
線選編 內容; (2) 是采用單元式選編內容; (3) 是根據科學教育的各個領域選編內
容
5.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內容突出體現了以下三個方面的觀點:第一是強調以探究
為中心 的科學觀;第二是強調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作用觀;第三是強調人與
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
6.正式量具測量是指以通用的標準量具對物體進行測量。
7.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材料就是指輔助科學教育進行的,用來幫助兒童進行 科學
學習的各種工具。
8.為了鼓勵學前兒童的探索活動,家庭成員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鼓勵學前兒童的探
索活 動: (1) 關心學前兒童的探索活動; (2) 為探索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
(3) 父母參與學前兒童的探索活動。
9.教師在指導與實施散步活動時,制定的活動計劃,要粗而靈活。
10.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的意義是: (1) 評價是控制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質量的手
段; (2) 評價是積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經驗的重要途徑; (3) 評價是改進學前兒
童科學教育的依據。
三、單項選擇題
1.科學的范疇極為廣泛,我們把科學定義為:科學是關于 (D ) 。
A.自然、思維和人類的知識體系 B .思維、天然和社會的知識體系
C.自然、社會和人類的知識體系 D.思維、自然和社會的知識體系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