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惠靈頓學校家長專訪:用心的家庭教育結合專業的學校培養,孩子的成長皆有目共睹
導語
打造經典,造就永恒。《國際家長社群》系列專訪邀請來自全球知名國際化學校的家長進行對話,探討教育經驗,分享心得體悟。
家長滿意度是評價一所學校的重要參考。《國際家長社群》系列專訪旨在傾聽家長的聲音,了解家長的需求,推動國際化學校建設與進步,促進國際教育事業發展與升級,助力創新人才培養。
每個學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家庭都有不一樣的故事,無論是最初的擇校還是最終畢業升學的去向,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考量和選擇。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家長和學子的支持,而家長和學生同樣寄希望于學校。相信在每段教育旅途中,每所家庭都有不同的體悟和收獲。
本次家長訪談,京領邀請來自天津惠靈頓學校的三位學生家長,分別從教育模式、培養理念、習慣養成、擇校建議等方面進行分享,講述了他們眼中的家庭教育以及擇校心得。
學校介紹
天津惠靈頓學校成立于2011年,是擁有160多年歷史的英國惠靈頓公學在海外的第一所合作學校。
沿襲英國百年名校惠靈頓公學的輝煌歷史,秉承惠靈頓公學獨具特色的辦學育人理念,天津惠靈頓學校已深耕中國教育行業十余年,始終致力于提供卓越的國際化教育,培養學生擁有五大特質:積極、慎思、獨立、個性、包容,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具有惠靈頓價值觀的、多元發展的、立足未來的世界公民,使其成為緊密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
01
家校共育——
家長應平衡好家庭與學校的關系
提到“提供教育的場所”,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都是“學校”。誠然,如今的國際教育越來越成熟,國際教育領域中也出現了無數優秀的國際學校,它們憑借深入人心的成就吸引了越來越多家長的目光。家長經過精挑細選,在擇校階段選擇了最滿意的學校,而后便將教育孩子的艱巨任務全權交給了學校。
然而,“提供教育的場所”不僅有學校,還有家庭。家庭教育也會對孩子的發展和成長產生影響。因此,作為家長,要學會處理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針對這一點,天津惠靈頓學校11年級學生的媽媽分享了她的心得。
統一的價值觀是溝通的橋梁
在家庭和學校的溝通上,家長和學校擁有統一的價值觀十分重要。統一的價值觀意味著家庭和學校在孩子的成長規劃上擁有相同的認知和目標,這不僅可以節省溝通的時間、提高溝通的效率,還可以幫助家庭和學校給予孩子最合適、最令雙方都感到滿意的教育。
在媽媽的眼中,天津惠靈頓學校在治學中做到了這一點。
“家庭教育更為個性化、具體化,關注點是孩子的小我。學校教育更為規范化、社會化,關注點是孩子的大我。家庭教育的小我和學校教育的大我是有機的整體,二者之間需要統一的價值觀作為溝通的橋梁。”
天津惠靈頓學校擁有“勇氣、尊重、正直、善良、責任”五大核心價值觀,并且一直致力于培養具有惠靈頓價值觀的學生。這種價值觀念的培養不僅僅能使學生在學習生涯受益匪淺,更能使其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在待人接物和為人處世時受益終身。
在校園活動中表演
家校合力形成完整的教育
單獨的學校教育或者單獨的家庭教育都不能給予孩子最完整的教育。孩子的成就有賴于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協作,孩子的成長則是學校和家長共同的目標,這二者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缺一不可。媽媽認為,家校共育,家長與學校互相信任、互相配合,才能以最大的合力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員,學校中的一員,更是社會中的一員。所以,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在一起,才是對孩子完整的教育。家校共育強調共育,共育的基礎是學校和家長互相信任,用共同的合力來培養孩子成長。這種理念對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非常重要。”
在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家庭觀念的大背景下,天津惠靈頓學校希望能夠促進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積極影響,讓家長更多地參與學校的體系和孩子平時的學習生活。
家庭積極支持學校的活動
優秀的教育不僅要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還要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媽媽認為家長全面支持學校的活動,并出席活動,與孩子一起學習、體驗,一方面能近距離地接觸到孩子的生活,見到、聽到孩子在學校的所見所聞,另一方面能加深對學校的了解,促進與學校的合力。
在增強家校溝通、促進家校共建方面,天津惠靈頓學校做出了諸多嘗試。比如,惠靈頓之友(FOW)由學生家長代表組成,家長代表們會定期組織主題活動,從而使校園生活更加生動有趣且充滿熱情和活力。同時,學校還開設了家校溝通小組,定期舉辦活動,邀請家長進校園、進課堂,在互動分享間與家長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相互促進對孩子們的教育和培養。
天津惠靈頓學校家校溝通小組活動
“學校每個星期三會有‘家長課堂’,向家長講述學校近期的工作方針和活動設計,與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并闡述希望能和家長一起努力,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學校開放的大型活動也需要家長的支持和報名,比如一些慈善活動和面向孩子們的大型講座。”
擇校是雙向的選擇
“有的家長在為孩子擇校的過程中過度關注學校的升學成果和考試成績,導致忽視了雙方在價值觀上是否一致。擇校是雙選的過程,如果雙方價值觀不一致,最終可能導致孩子在學校的不順利。”
在媽媽看來,家長應該明確:擇校不是家庭單方面選擇了學校或是學校單方面選擇了家庭,而是雙向的選擇,只有彼此理念一致,實現“雙向奔赴”,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孩子成長。
02
獨立自主——
讓孩子擁有為自己人生負責的能力
當許多家長為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而發愁,需要在下班回家后為孩子做飯而忙碌時,在天津惠靈頓學校的畢業生Sam家中,這一幕卻是正好相反的:Sam會在媽媽下班前做好飯等她回家吃飯;Sam平時會主動把家里收拾得妥妥當當,完全不需要媽媽操心等等。
為什么Sam具有如此強的獨立性?在專訪中,Sam媽媽對此做出了回答。
從小培養孩子承擔后果的意識
培養獨立性意味著要讓孩子獨立做選擇,而做選擇意味著孩子要承擔錯誤選擇產生的后果。
如今,許多家長因為孩子年紀太小而幫孩子做選擇,但這種做法不僅剝奪了孩子做選擇的權利,還會產生更惡劣的后果:孩子不知道做了錯誤的選擇就要承擔后果。
Sam參與科學實驗
“我會在旅行前告訴孩子要出去幾天,應該注意什么事項。”
“我可以給他列清單,但他需要自己收拾行李。有一次出去旅行,孩子由于忘帶備用的褲子而不得不再買五條新褲子。回家之后,我們總結了原因。再出去旅行的時候,孩子就沒再出現過類似的錯誤了。他不僅會把行李收拾好,還會提前預測情況,比如目的地可能會下雨,他就會帶鞋套,并且是那種像塑料袋一樣易于攜帶、易于處理的鞋套。”
從后來的每次旅行到畢業前的選校和申請工作,Sam媽媽幾乎都沒有過多干預和指導,更多地是Sam獨立自主進行完成,而Sam最終取得的結果都讓父母非常滿意。
如今,Sam即將前往英國深造,Sam媽媽對他未來的海外生活十分有信心,期待他獨立地將學習和生活打理得當。
不要束縛孩子的想法
孩子具有靈活、敏銳的思想,經常能想到家長想不到的事。
因此,當意見相左時,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不去束縛孩子的想法。
“孩子比我們聰明,因此我們更多地要去培養孩子的自立、自主。自立指的是生活上的自立,自主指的是思想上的自主。不要用家長的理念去束縛孩子,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幫助。”
Sam在學校的活動
不同的人在看同一件事的時候會產生不同的思考,比如在大學申請和專業選擇上,Sam媽媽沒有用自己的想法要求Sam,在她看來,人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因此她將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初中的時候,我把選課全權交給他去完成。”
Sam媽媽從小就培養Sam的自主意識,不限制Sam的想法,讓Sam知道他的目標是什么、他想要的是什么。在后來的大學申請、專業選擇等事情上,Sam也都秉持著“人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在自己想要走的路上發光、發熱。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