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家風與家庭教育 家庭生態系統理論對新時代家風傳承的啟示
創立系統論的理論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認為,系統是指彼此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事物有規律地聯合的集合體,是有序的整體。一般來說,構成系統至少有3個條件:(1)系統由許多不同的成分組成;(2)各成分間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3)系統具有獨立的、特定的功能。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時空內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過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流動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結構特征。由生態系統衍生出的家庭生態系統理論的一個基本認識是,家庭系統中存在著一種相互作用的模式,家庭成員的相互影響是同時發生的,一個成員的行為會影響其他成員的行為、認知和情感的變化,同時也會導致他們對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反思,其中一個成員做出一些改變會導致其他成員發生一些不同的變化。以家庭生態系統理論來審視現代社會的家風傳承,是一個家庭成員之間在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互影響的過程,是家庭系統內的各要素對家庭成員的綜合作用。
家風,是家庭中穩定的思想、心理和行為模式,通過家庭成員彼此互動、生活方式、道德行為、環境營造等方面的特點表現出來,其核心是家庭的價值觀,所體現的是一種特定的家庭文化,是家庭的靈魂,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我們所倡導的好家風傳承,包含著繼承和傳遞兩個含義,即繼承中華傳統和自己家族中優良傳統美德和良好風尚,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和道德行為;同時將這些優良的成分發揚光大,傳遞給下一代,形成家庭成員共同營造的良好的家庭氛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時代賦予家庭的重要育人使命是順應社會發展新要求的良好家風傳承。家風傳承核心要素包含在家庭的價值觀、家庭人際關系、家庭行為規則、家庭生活方式等家庭構成的諸多要素之中,體現特殊的育人功能:一是導向功能。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家庭觀念是方向、是理想、是家庭為之努力的目標;二是凝聚功能。家庭價值觀被家庭成員認同,是家庭成員之間凝聚的粘合劑,將加大家庭的向心力、減少離心力,促進家庭內部的關系和睦;三是制約功能。家規、家訓等體現家庭制度文化的特定規范一旦深入人心,會對家庭成員的言行具有制約力,這種制約力越大,越軌行為越少;四是激勵功能。一個家庭的家風正,家庭成員便會心情愉快、幸福舒暢,共同營造良好的物質環境和生活方式,反過來又會激勵家庭成員建設家庭的積極性,為更好地學習、生活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良好家風傳承是家庭生態系統的整體優化。
如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風、注重家教”成為新時代認識家庭問題和家庭工作的主旋律。家庭生態系統理論給家庭教育指導者和廣大家長的啟示是:家庭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傳承家風與家庭教育,家庭建設、家風傳承是家庭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注重家庭的整體功能優化,是好家風傳承的必經途徑,應當成為家庭教育指導的重要著力點。
一、培育正確價值觀,把握傳承好家風的方向
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總的看法,體現在言談話語、舉手投足之中。如抱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常常不顧他人利益而追求個人利益,甚至做出損人利己的事來;過于看重金錢,把“一切為了錢”當作生活信條和行為準則的人,會經不起金錢的誘惑或以金錢作為取得更多既得利益的“敲門磚”。父母的價值觀往往成為孩子觀察社會現象、形成辨別是與非、榮與辱的尺度,成為指導行為的依據。所以,培育正確的價值觀是好家風傳承的核心內容。
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層面而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不是簡單的口號,其中具有教孩子做人的實實在在的內涵。比如愛國:教孩子從小愛父母、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家鄉,做一個文明守法的中國人,就是為孩子播下了愛國的種子;敬業:對孩子來說,培養愛學習、勤奮鉆研的好習慣,就是為他們日后的愛崗敬業打基礎;誠信:自幼教導孩子誠實做人,他就會鄙視那些不講誠信的人和坑蒙拐騙的不法之徒,學會做人做事誠實守信的好品性;友善:家人之間友善相待,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祖孫之間互敬互愛、互學互助,孩子就很容易將這種最基本的人際相處之道拓展到與同伴、老師、社會上更多人的相處之中。
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培育,孩子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父母以自身言行影響孩子的同時,更要指導孩子學會獨自面對社會現實,對道德現象進行識別、評價,對道德問題進行分析,在解決矛盾、沖突中作出選擇,以提高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的能力。這樣才能將社會主流文化的道德準則和規范內化,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道德行為。
二、注重家庭關系和諧,在人際互動中傳承好家風
家庭的本質是家庭關系。處理好各種家庭關系、構建和諧的人際氛圍是培育良好家風關鍵。家庭是人際關系最單純、也是最復雜的地方。之所以單純,是因為它通常只涉及自家人。由于相處密切互相之間比較了解,更容易彼此包容和欣賞;而之所以復雜,是因為家人朝夕相處,摩擦的機會也多,相互付出多、要求也多,反而不容易客觀冷靜地看問題。生長在溫馨而充滿愛的家庭中,孩子容易把世界看作一個充滿愛的地方,而在冷漠和無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把世界看作一個充滿敵意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遞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觀念,“倡導忠誠、責任、親情”的理念,就是對處理好家庭關系的具體要求。
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其要領首先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這是處理好各種關系的前提。無論是對大人還是孩子,尊重其獨立的人格和特有的權利,平等相待;還要彼此接納包容,以同理心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承認家庭成員的不完美,大度面對缺陷與過失,以積極的態度激勵和挖掘每個人發揮自身優勢潛能。
夫妻關系是一切家庭關系的起點和基礎,滲透到生活的一切領域,影響著孩子對人與人之間關系最基本的認識和成為什么樣的人。妻子體貼丈夫、丈夫愛護妻子會給孩子帶來良好的影響:夫妻之間充滿人情味,使孩子從小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懂得愛護、關心、尊重他人;夫妻之間相互幫助,感情融洽,就能夠在多方面進行交流,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容易充分協商、統一要求,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措施。夫妻關系處理好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祖孫關系、婆媳和翁婿關系、手足關系等關系,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家庭氣氛和諧愉快,是孩子各種能力得以充分發展的最佳環境。
三、倡導家規家范嚴明,在規范約束中傳承好家風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在家風傳承中,家規家范的確立是把正確的價值觀外化為家庭日常生活中可操作的、對家庭成員具有約束力的規矩。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溫公家訓》、《袁氏示范》等家規家范,在如今依然有重要的傳承價值,是我們學習的典范。如《朱子家訓》既講修德勤儉的“大道理”,又羅列諸如灑掃庭除、不睡懶覺之類的“細功夫”。在《顏氏家訓》中“夫唱婦隨真和合”、“言談舉止有禮有致”都體現了家庭生活細微之處的規矩。對每個家庭而言,嚴明家規家范未必一定寫在紙上,也無需板起面孔訓人,關鍵是體現正確的價值導向、時代特征和家庭特點、生活規范。
禮儀是道德的外化,在家風傳承中,家庭日常禮儀的學習和運用也不可少。如長幼有序,出門進門、上下電梯讓長者先走,自己隨后;入席、用餐讓長者先坐,自己后坐,長者動筷子傳承家風與家庭教育,自己再動;在一些場合講話,讓長者先說……用這些規則作為約束,會促使孩子們學會在道德行為上要尊重長輩、尊老敬老。生活中需要禮儀的地方比比皆是、操作性強,要強調學以致用、日積月累。家規、家范、禮儀是對人的行為的規范,它時刻提醒家庭成員約束自己,注意別人的存在,不可忽視別人的利益,又能幫助自我樹立好的形象,增強自信。
四、營造良好家庭環境,在生活體驗中傳承好家風
人是環境的產物,家風是過一種樸實無華的生活。好家風傳承,除了父母對孩子諄諄教誨和以身作則,還有“境教”,即在家庭中為孩子創造好的學習及成長環境,才能真正發揮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功效。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的、精神的,顯性的、隱性的,有形的、無形的,對人的影響是一種浸潤。
在物質環境方面,不同的家庭物質投入指向會有很大差異,有的家庭裝飾得富麗堂皇,有的家庭布置清新淡雅。這種家庭中的表層文化反映了人們在器物選擇上的價值觀和審美不同傳承家風與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的烙印也是不同的。奢華并不意味著文化品味高,對孩子的影響未必是積極的;簡約并不意味著寒酸,其中蘊含的文化韻味是滋潤人的心靈的營養。
家庭生活方式是構成家庭文化氛圍的主要成分,是人們安排自己生活的方式和活法,是回答如何生活的問題,體現特定家庭的生活特點,涉及家庭中的交往、閑暇、消費、家務勞動等方方面面。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積極向上、崇尚科學、熱愛學習、愛好廣泛對孩子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樣的家庭氛圍的熏陶中,孩子也會表現出高尚的情趣。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以健康、科學的方式安排好家庭生活,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在身邊的小事上體驗美好的生活,是傳承好家風的重要途徑,對孩子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這個體驗過程是學校和社會教育機構都不具備的優勢資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是馬虎的生活,就是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在家庭這個真實的環境中,孩子們可以理解、體驗每個生活細節的價值和在生活中的意義,有充分的自我表現、自我實現的機會,關鍵是父母要善于營造這樣的環境,敢于放手。在繼承良好家風的同時,家庭也是孩子未來獨立投身社會的“練兵場”。
五、助力父母素質提升,在身體力行中傳承好家風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講話中再次提出“注重家教”,首先就強調了家庭教育潛移默化和早期性的特點:“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在好家風傳承中,父母“身體力行、耳濡目染”的作用尤為突出。
好家風傳承是蘊含于日常生活之中的,不僅是教育者有意識地對受教育者施以的直接教育,更多地表現為長者的示范作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分散于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從物質生活的吃、穿、用,到精神生活的家風、家規、人際關系,以及文化生活中的讀書、娛樂休閑等,都包含著教育的因素。在與孩子面對面地自由接觸中,各種社會觀念、行為都會無拘無束地流露出來,往往沒有掩飾,不包含虛假的成分,不管是否意識到和是否承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作用卻時時處處存在著,通過耳濡目染對孩子的影響深入骨髓。正是家風傳承的這個特點,父母自身素質的提高就尤為重要。首先要學習和把握傳統文化和家族中好家風的精髓,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和行為,努力在生活實踐中踐行,在孩子面前做好每一分鐘的“現場直播”;其次,挖掘家庭中的教育資源,將其具體化為家規、家范,并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融入孩子教育的每一個細節;再次,發揮母親在家庭中無可替代的凝聚力強的作用,善于協調好各種家庭關系,激發所有家庭成員的內在動力,與丈夫、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共同傳承好家風。
父母承擔著引領好家風傳承的重任,需要加倍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從整體上優化家庭的各個要素。同時也必須承認,在當今社會,做個好父親好母親不是無師自通的,需要政府和社會對他們提供社會支持,以科學的指導和周到的服務對父母更好的履行職責、傳承好家風提供幫助。這不僅是為了個人、為了個體家庭,更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關穎 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