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題與家庭教育 困擾孩子一生的問題,多源于父母未處理的傷痛,多數父母卻不會改
01
最近一個家長向我咨詢關于孩子的問題:
孩子這學期考試了總是不告訴父母,每次都是翻他書包才看到。追問為什么不告訴家里,他都說忘記了。但是媽媽覺得這不太可能,擔心孩子因為學習不認真,導致考試成績不好,又因為成績不好,養成了說謊的習慣。
我們見面細聊才知道,原來孩子之前并不這樣,自從這學期以來,剛開始考得不太好,家長每次都是批評孩子,孩子才慢慢地不主動告訴家里。
后來媽媽和孩子耐心聊這件事,孩子道出了真實原因:“之前每次拿回試卷,你都很兇狠不耐煩地吼:‘怎么考這么差?’哪怕有進步,你還是這么說。所以后面我就不敢拿了,被看見了就說‘忘記了’。”
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孩子并不是故意要說謊,而是因為怕挨罵,被逼無奈找了個借口。
孩子還怯怯地告訴媽媽,“每次考數學,我就會想‘萬一考砸了媽媽又會罵’,一想到這個就好緊張,越想越考不好。考得不好我更不敢給你看。”
聽到這一點孩子問題與家庭教育,想到已經造成的結果,媽媽后悔萬分,害怕自己的過失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辦。
02
和這位媽媽第二次見面,媽媽向我訴說為什么有這樣的擔心。
她回顧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我小時候學習很好,在學校也是班干部,父母對我期望很高。
但是在小學我遇到了一個特別嚴厲的數學老師。嚴厲到每次中午放學最后一節課,不管是不是數學課,這位老師都會來到教室,讓作業做錯的同學留下來改錯。
每次看到這位老師抱著一摞練習冊來到教室,大家正在上的內容也不安心。每個人都害怕被叫到名字留下來。
我被留過一次,看到幾個同學被提著耳朵罵“你怎么會蠢成這樣,講過幾遍還不會?”,我心里也哆嗦,祈禱著千萬不要這樣對我。
雖然最終我沒有被打罵,但是老師說了一句:“你怎么也會被留下來?我看你其他科成績很好,怎么數學成績沒那么好呀”,讓我感到很羞恥。
從此,見到數學老師就怕,甚至看到數學就害怕。
后來有一次,家庭作業寫到很晚,我很困了,但還有數學沒有寫完。爸爸走過來一看,發現我有寫錯的,就不耐煩地提醒我有錯題。我看了半天也沒發現,只是越看越緊張。當爸爸指出來的時候,他已經氣得火冒三丈:“這么簡單的還會錯,看不見呀,腦子怎么這么笨啊!”
那個晚上爸爸“嫌棄”的表情和一個大大的“笨”字,深深烙在這位媽媽的腦海里。
從此以后,媽媽就被貼上了一個“數學差”的標簽。
一考數學,就開始緊張得手心出汗,而且只要考試中碰到難題,腦子自動一篇空白。
工作后,只要遇到和數學有關,甚至和數字有關的工作,還沒有接觸就會覺得自己做不了,都會避而遠之。
這位媽媽感到孩子和自己當時的感受很像,擔心孩子也和自己一樣,更擔心孩子因此失去學習興趣,因此變得不自信。
03
心理學告訴我們,父母教養方式有代際傳遞性,我們養育孩子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多是從自己的家庭環境和父母那里習得的。
當我們沒有處理好自己過去的創傷時,就容易沿襲父輩的方式對待孩子,哪怕這種方式是傷害性的。
這位媽媽不想變成“苛刻”的老師和“暴躁”的爸爸,但是潛移默化中還是習得了他們的表情和指責的方式。
當孩子考得不好時,做錯題時,觸發了她童年的經歷,那種“羞恥感”和“恨鐵不成鋼”的情緒涌來,使她失去了理性的能力,自動化地像爸爸和老師那樣對孩子指責和吼叫。
而對孩子來說,有什么影響呢?
看得見的影響是,孩子害怕數學考試,甚至害怕和數學有關的內容。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條件反射理論”,講的是兩樣本來沒有聯系的東西,因為長期經常一起出現,以后,當其中一樣東西出現的時候,便無可避免地聯想到另外一樣東西。
這里,孩子每次數學考試后把試卷拿回來,都要面對媽媽很兇的樣子和批評責罵,而這又會帶來緊張、屈辱,還有不被理解、不知所措。
數學試卷和難受的感覺經常同時出現,所以孩子以后一遇到數學考試,那種感覺自動就出來了。
換言之,“數學考試”就等于“緊張害怕”。
而不易覺察的長遠影響是,孩子會對自己形成負面的評價——“我很差,我沒用,我永遠也做不好”,而這樣的觀念會讓孩子自卑,限制孩子一生的發展。
心理學研究表明,家長的語言、行為、表情、態度甚至沉默,都可能無意識傳遞給孩子一些信息,逐漸成為他們內心的信念,而這些信念指導著他們的行為,從而影響人生的發展。
198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對一所小學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試”孩子問題與家庭教育,并將一份18個學生的名單交給校長和老師,告訴他們這些名單上的學生“最有發展前途”。8個月后,這些學生成績有了很大進步,且自信心強,人際關系更好。后來追蹤發現,這18人長大后在不同的崗位上都干出了非凡的成績。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老師或家長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的形式,對孩子傳遞積極的評價和期望,孩子就會朝著這個期許的方向行動,最終使期望成為現實。
而傳遞消極的期待,則會相反。當孩子被這位媽媽反復說“你怎么考得那么差”的時候,她的語言和神態,就像孩子傳遞著“你不行,你做不好”的期許,不及時糾正,孩子就會朝著這個方向靠攏。
04
解鈴還須系鈴人。
這位媽媽知道自己的創傷經歷如何影響到了孩子,她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首先,她需要解除“數學考試”與“緊張害怕”之間的聯系,讓孩子面對數學考試不再害怕。
依戀理論告訴我們:“安全穩定的依戀關系有助于調整人的壓力反應,有效降低焦慮。”
媽媽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成績,重建依戀關系。
當孩子看到,無論我的成績如何媽媽都是愛我的孩子問題與家庭教育,換言之,媽媽對我的愛不會因為成績而增減,孩子就會感到自己處于一種安全穩定的依戀關系中,這種關系會讓孩子沒有后顧之憂地去解決問題。
其次,要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
當孩子得到理解和接納后,他主動打開了話匣子,和媽媽探討起數學問題。
他告訴媽媽,數學考試沒底的另一個原因是沒有復習資料,不知道該如何復習。他舉例說,語文有詞語表,聽、說、讀、寫可以訓練,但是數學沒有抓手。
媽媽覺得孩子說得有道理,并征得孩子同意,買了相應的練習題,并制定了練習計劃。
媽媽還咨詢了數學老師有益的學習方法。老師給的建議是,每天回來自己向家人復述自己上課的知識點,和解決具體題目的思路。
此時,媽媽很慶幸自己及時發現問題,做好調整,孩子真正打開了心扉,積極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此外,媽媽還對孩子的任何一點進步進行鼓勵。
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鼓勵重點在于給孩子自尊和成就感,而孩子會通過成就來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信心。
媽媽對我說,“聽到孩子對自己的數學問題的分析,感到很吃驚,原來孩子不僅不是不認真,更不是想說謊,而是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潛力。”
她真誠地表達了對孩子的贊美:“媽媽聽到你對數學問題的分析,覺得很吃驚。原來你對問題的原因已經有了很認真地思考,而且分析得很到位。我對這一點真的感到很佩服,我像你這么小的時候,可沒有這么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呢。媽媽相信按照計劃去做,你一定會有收獲和進步!”
孩子當天拿到習題就主動寫了一節,雖然遇到一些問題,但是媽媽重點夸贊了孩子的主動,對于錯題就是論事分析方法,而不會加上打擊孩子自尊心的話。孩子愉快地接受了。
結語
如果把親子關系比作一棵大樹,父母就是樹根,孩子就是枝葉。如果枝葉出現問題,得從樹根找原因,對癥下藥,樹葉自然又會恢復生命力。
當這位媽媽找到了癥結,她對孩子充滿了信心。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