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一

面對育兒焦慮,首先家長一定要學習新的知識、自我成長。第一種是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學會甄別和學以致用;第二種是和孩子一起在實踐中共同成長。

其次,家長們在評判孩子成長的標準上家庭公開教育,不妨更多元些、包容度更大一點。另外,家長不要過于糾結孩子分數。要從小培養孩子提高抗逆力,心理彈性和韌性增強了,從長遠看, 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最后,父母應該始終與孩子保持良性互動,堅持成為與他們并肩而行的朋友,并不斷擴大這種親子溝通的累積效應。

專家觀點二

如果目標過高而沒有方法達到時必然會焦慮。家長常提的“努力”“專注”“高效率”等要求其實都是中小學階段的能力培養目標。如果將這些能力培養目標當成要求簡單粗暴地提給孩子,孩子做不到時,家長和孩子都會陷入焦慮和無助中。所以我們在教育中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有效地達成目標。

一是把目標合理化。將目標降到與孩子的當前水平和發展水平相匹配,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學習能力水平,通過行為觀察記錄調整每一周的行為目標。

二是建立能力方法體系。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認知困境和能力困境,能夠看到孩子的難,獲得方法以幫助孩子達成發展目標。當要求孩子別馬虎或認真而孩子做不到時,要用成長性思維搭建“認真檢查”的方法體系。

總結:家長的認知復雜性能夠預測焦慮水平,認知復雜性越高越能理解孩子學習困境的諸多因素,為孩子搭建合適成長臺階,從而更少焦慮,獲得更多力量。

專家觀點三

既要教兒童學會謀生本領,又不要太功利主義。應理解AI時代,人生變得越發“不連續性”,應學“目標”和"策略"的區分。

現在校園里有許多"A型學生"家庭公開教育課,所謂"A型學生",是指傳統觀念中那些“好學生”,他們成績總是能得“A”,但是走出校園后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X型學生“則與之不同,他們的成績并不一定拔尖,但愿意承擔創新風險,勇于嘗試新鮮事物。未來社會則更需要"X型學生"。

專家觀點四

什么是"有機教育",在我看來,即順天時、適童心、不催熟、不"雞娃",讓每個兒童按照其天性發展。每個孩子有他自己生長節奏,有的發展快點家庭公開教育課,有的慢點,但最終大多會"開花結果"。父母不要焦慮,應靜下心來陪伴孩子,在陪伴過程中發現孩子某種興趣,然后因勢利導地提供支持。

專家觀點五

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我們要明白我們要培育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要做到三點: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