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德育教育 淺談家庭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現在的家庭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智力方面的投資,更是毫不含糊,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正是基于這個目的,家庭教育的天平傾向了一端,德育在家庭教育中被忽略了。
俗話說:有德有才是圣人家庭的德育教育,有德無才是君子,有才無德是小人,無德無才不是人。由此可見,德要遠遠超過才。包括現在的一些企業在招聘人員時,首先考慮的是一個人的品行,有德無才的人可以培養使用,無德有才的人堅決不用。由此可見,品德短時間內能練成的,是需要從小來培養的。
一個人出生后,首先相處的是家人,生活的環境是家庭,家庭的氛圍、家人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如何在家庭生活進行德育教育呢?在進行了一些調查、觀察和訪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我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潛移默化,寓教生活
家庭不是專門教育機構,在進行教育時沒有完整的教學大綱和詳細的教學計劃,重點不是對孩子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與道德信念。另外,家庭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家庭的德育教育,以親子關系為主線,由家長活動對子女進行多方面的影響、教育。由于父母與子女朝夕相處,關系上具有密切性,心理上具有認同性,行為上具有模仿性,不同于學校的師生關系。家長的言行對孩子具有更多效應。
有一次,鄰居帶著她家一歲多的孩子在樓下玩,可能是擔心孩子被摔著,大人把地上的碎磚頭撿起來扔到垃圾箱里,孩子也跟著一起撿,拿不動,就去撿樹葉,然后搖搖晃晃的走向垃圾箱。這時孩子不知道家長在做什么,但卻具有了模仿性。可見,大人的行動影響這孩子的行為。
我兒子在語言學習的初期,偶爾聽到奶奶叫孩子的爺爺“壞老頭子”,孩子很快學會了,見到爺爺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四個字,盡管爺爺笑哈哈的,還夸自己的孫子說的好聽,但我總感覺不舒服,也許小孩子是覺得好玩,告訴兒子不能這樣稱呼爺爺,不禮貌,奶奶是和爺爺開玩笑的。差不多將近一個星期,兒子才忘掉這句話。因為孩子還不具有成人的辨別力,無意的多了,就會變成有意的,不能因為惡小而為之。所以,相對學校德育來講,家庭德育更基礎、更直接、更有效。
二、隔代教育要親,但不能嬌縱
“隔代親”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從兒子的成長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和奶奶在一起,孩子就會變小,會吃飯也變得不會了,得讓奶奶端著碗一點一點的喂,玩具玩過了有奶奶來收拾,并給自己冠上“我現在是可小可小的寶寶”。外出,看見想要的玩具就得買。我告訴老人不能這樣慣這孩子,老人有老人的一套育兒經:小孩子就得攆著喂,這樣才能吃飽;幼兒園里自己吃不好,在家休息就得讓她好好吃;玩具又花不了多少錢,一個孩子還不給他買啊?!現在他又不懂什么道理,大了自然就知道了!老人的出發點是要好的,這可以理解。但孩子并不是一張白紙,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不能任其自由發展,家長也要適時的扶持一把,就想對待一棵正在成長的小樹苗,改修剪的就得修剪。
三、父母要做孩子身邊的大樹
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指的就是家長的言傳身教。言傳身教是家教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方法與途徑。
記得有一段時間,兒子做什么事情都要說一句“等一會兒”,本來可以立即做的事情,也要故意等上那么一兩分鐘。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個多月,我百思不得其解,兒子怎么學來的這句話,后來我和她的老師交流,老師說“在幼兒園里沒聽她說過這樣的話”。還是兒子的提醒讓我恍然大悟:
我在洗碗時,兒子讓我幫她倒水喝,我說等一會兒。兒子說“你總是讓我等一會兒。我非常渴!”我趕緊放下手中的活,幫兒子倒水。我終于明白了兒子的“等一會兒”從哪兒來的了。
回想一下,其實不只一次、兩次,我這樣說過。良好的言行,使孩子終身受益,將整合學校的德育效能。不良的言行,使孩子終身受損,將離散、削弱學校的德育效能,甚至會斷送孩子的一生。
四、家庭成員人人平等
現在家庭中都是一個孩子,好多事情以孩子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唯我獨尊的心理。為了避免孩子產生這種心理,就從吃零食開始,和老人在一起時,先讓老人吃,然后和父母一起分享,讓孩子意識到這些食品不是給她自己的家庭的德育教育,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享用。在禮貌問題上,孩子幫助父母做了事情,父母要對孩子說聲謝謝!如果做的不對,不能給自己找理由辯解,承認錯誤,并對孩子說聲對不起!會對孩子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家庭中的德育不必是刻意的,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和心理的發展,采取不同的方法。抓住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啟發孩子通過換位思考親自去感受和體驗,從中逐步領悟做人的道理,逐漸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了心靈的綻放,讓我們共同攜手在孩子心靈深處耕耘!
參考文獻:
[1]陳芳編著.《與孩子相處的藝術》
[2]厲志紅,王燕 編譯.《猶太人的家庭教育》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