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當時 關于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點。墨子云:“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家庭是人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家長則是每個人的啟蒙之師,可以說,家庭教育對人的“熏陶暈染”從出生起便開始。由于人的許多基本性格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在幼年時代就會基本形成,而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得家庭教育在這一階段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這一階段中,父母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行為方式家庭教育當時,甚至是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范,幼年時期的孩子完全是一張“白紙”,由啟蒙教師——家長為其涂上生命的底色,這層底色將永遠不會抹去,深深融入孩子的基因,是其未來發展的基點。正如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說的:“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而從一個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來看,家庭生活是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大量的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中教育的觀點、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員的作風、習慣、品德修養,家長的心理品質、心理發展水平和個性、性格特征、價值追求都深深地影響著個人發展。
古今中外,有許多卓有建樹的名人由于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奠定其成就事業的案例。如一生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從小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興趣得到了母親的充分肯定。小學教師的媽媽知道好奇是打開知識寶庫的萬能鑰匙,沒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當愛迪生問她為什么時,媽媽總是微笑著,細心地開導他,把其中的道理講給他聽,這為愛迪生愛研究探索的性格特征奠定了基礎。從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杰出科學家諾貝爾,俄國“生理學無冕之王”巴甫洛夫,到我國書法界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王”,“一門三父子”的蘇洵、蘇軾、蘇轍,再到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他們的成才都是得益于家庭的早期教育,這些案例無不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家庭因素被列在首位,可見家庭教育對兒童成長和發展的影響是長遠和深刻的。
“明德修身”應是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我國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由來已久,古籍《尚書》中家庭教育當時,就載有古代帝王教育其子弟的文章。幾千年來,家庭教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優勢資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義。其邏輯起點是:國之本在家家庭教育當時,家之本在身,所以傳統的家庭教育立足于每個人的修身,只要能養成好的品德,在家就能盡孝,在國就會盡忠。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
我國古代有家書訓子的傳統,家書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家信,而往往是家庭教育的一種形式,長輩通過家書,把道德修養、人格風范等傳授給子孫,如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留下家書2000封以上,他通過書信傳遞對孩子們的情誼,注重他們的知識訓練,和他們平等地討論國家大事、人生哲學,使九個子女個個成才,其中三個是國家級院士:建筑歷史學家梁思成、現代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系統控制專家梁思禮。 無獨有偶,留有《錢氏家訓》的錢學森家族,人才盡出,僅錢氏家族杰出的父子檔:錢基博、錢鐘書父子,錢玄同、錢三強父子,錢穆、錢遜父子,錢學榘、錢永健父子就令人稱奇,《錢氏家訓》中有這樣一句話:“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這或許正是錢氏家族巨匠輩出的秘決。
然而,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過去以修身明德為核心的家庭教育觀漸已式微,重智輕德的家庭教育觀大行其道。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2萬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進行了家庭教育狀態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學習成績等現實性因素,對興趣愛好、性格養成等發展性因素的關注度較低。從高到低依次為:健康安全(65.95%)、習慣養成(55.47%)、日常學習(53.58%)、人際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養成(28.09%)、興趣愛好(19.47%)、情緒情感(11.93%)。由此反映出我國當前家庭教育的著眼點在“成才”,明德修身的“成人”教育觀退居其次。
這種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觀必然會導致嚴重的后果,清華投毒案、復旦投毒案、“馬加爵事件”、藥家鑫撞人殺人案、楚雄紫溪中學學生宿舍慘案、李剛之子李啟銘醉駕肇事案,以及近期發生的中傳學生李斯達殺害女同學案等學生惡性案件頻發,學生斗毆事件、自殺事件不絕于耳,且呈現低齡化趨勢,從特定角度看,我國青少年在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問題無不與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觀密切相關。
中國家庭亟待家庭教育指導。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人類社會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會組織。家庭生活是人類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于個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家庭生活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家庭教育應該是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樞紐。當前,盡管我們已經在理智上清醒地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但是還沒有完全接受并且轉化為行為。導致這種局面,最重要的是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指導。特別是70后、80后逐漸成為家庭教育的主力軍,他們的成長伴隨了我國社會轉型的全過程,他們重視家庭教育,卻又在洶涌的社會發展大潮中迷茫失措,因此,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成為時代的呼喚。
與此同時,近年來,各地頻繁出現留守兒童非正常死亡事件及被性侵事件,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留守兒童已經達到6100萬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更為緊迫。
2013年3月,由全國婦聯、教育部等7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1—2015年)》發布,規劃中推出多項推進家庭教育舉措,如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之中;在80%的城市社區和60%的行政村建立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點;辦好全國及省區市網上家長學校等。規劃實施以來,家庭教育事業取得部分成果,然而,總體來看,國內的家庭教育事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國內外有眾多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如正面管教、賞識教育、三力教育ATM(Aim Task )家庭教育系統等,每一種課程體系在理論基礎、課程架構、課程開發與實施等方面還遠未完備。與此同時,從事家庭教育的機構多為民營機構,存在資金短缺、推廣困難、權威性不夠、社會接受度小、師資缺乏等重重困境。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春團拜會上高屋建瓴對家庭教育作出重要論述,足可見國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視。近期,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中的亮點是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其中圍繞豐富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作用、統籌利用社會資源、支持辦好家長學校等家庭教育工作的關鍵環節作了具體的布置與安排,為全國各地開展與推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切實、可操作的指導。相信在國家強有力的推動下,我國家庭教育事業將會全面展開。
筆者認為,有效突破和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辦法除了建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之外,可以將PPP(--)模式引入家庭教育事業中。PPP是公共部門為了公共產品或服務更好的供給,通過正式契約或合同與私人部門建立起來的一種長效的、形式多樣的合作關系,諸如特許經營、合同管理等。即政府在加強對家庭教育指導規范和指導的基礎上,可以通過購買服務,合作經營等手段,進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多元化供給模式。
發展家庭教育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人大附中朝陽學校黨總支書記 鄧躍茂)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