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幼兒禮儀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吉日阿烏 雷波縣幼兒園
“不學禮、無以立”。禮儀使個人的言行在社會活動中與其身份、地位、社會角色相適度。是衡量個人道德水準高低和有無教養的尺度。禮儀教育對于孩子們來講是懂得如何尊重、愛護他人的必修課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將社會領域的目標定位為:“愿意與人交往,能與同伴友好相處,自尊、自信、自主,關心尊重他人,喜歡并適應群體生活,遵守基本的行為規范”在內容與要求中則有: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愛護公物和公共環境。而在語言領域的目標中則有:認真傾聽,愿意表達,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在健康領域目標中則有:"具有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即再次強調幼兒禮儀教育的重要性。而對孩子的禮儀培養,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是幼兒活動最重要的場所,幼兒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時比學校教育更為直觀和具體,并且卓有成效,因此,實現禮儀教育的教育目標,家庭教育顯得猶為重要.如何有效開展家庭教育,同樣也是教師和家長的必修課。
一、優化家庭教育環境,營造文明禮貌的良好氛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幼兒模傷性強,辨別力差,家長的一些不良的、錯誤的言行對幼兒的發展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很多家長都意識到禮儀教育的重要意義,但始終覺得教育是老師的事,是幼兒園的事.往往乎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做不到以身作則, 起不了模范作用. 幼兒園可以通過開家長會、班級微信群及幼兒園家長開放日、家訪等方式加強家園之間的聯系,向家長宣傳幼兒禮儀教育中家長的模范的作用,讓家長明白最簡明、最容易又最有效的辦法是將應該該做的或不該做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面前,一言一行要符合文明禮儀規范,這樣可以讓幼兒在模仿家長的行為時形成文明禮儀規范。例如,當帶孩子坐汽車時,家長就應當主動將自己的座位讓給老人、孕婦或身患疾病的人;當給他人造成困擾或損害時,應當主動向對方賠禮道歉。再例如,去車站買票、去商場購物付款時,就應當主動、自覺地排隊;去銀行存取款時,就應當主動在一米警戒線以外排隊等候;生活中做到雙手遞接物品、常用禮貌用語、體態儀表符合社交禮儀等文明行為。
二、家長要做到和幼兒園教育原則一致、形成合力
文明禮儀教育要取得整體效應,就要使家庭教育影響與學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做到教育原則一致,內容互補。因此在文明禮儀教育中,幼兒園與家長之間應該多加強溝通與交流,明確文明禮儀教育的目的和具體要求,使家長懂得良好的行為養成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并掌握禮儀訓練的內容和方法,從而自覺地配合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對孩子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增加提升幼兒禮儀行為能力的場景,形成動力定勢,并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家庭和幼兒園同步提供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把禮儀教育融人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帶動幼兒禮儀情感的加深和禮儀技巧的提高。幫助他們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利于幼兒與同伴、成人的交往和合作。
三、禮儀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常態化
良好的品格和行為習慣絕非一朝一夕能養成,除了老師在幼兒一日活動各環節的貫穿教育,家庭中禮儀教育的常態化非常重要。家長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要看平時,重養成,應做到教育無處不在。家庭中的禮儀教育優勢遠遠大與幼兒園,因為幼兒會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生活的真實場景,家長要做到教育的常態化和教育的連貫性,利用各種生活場所和各種時機融入教育,例如:外出做客時可引導幼兒了解和注重社交禮儀,讓孩子愿意與人交往,學會尊重他人,與同伴友好相處;去公共場所時要求幼兒遵守公共秩序和基本的行為規范;在家可培養孩子的家務能力,愿意替父母分擔困難。能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當幼兒做得不夠好時,家長要身先示范,循循善誘,且不可訓斥、責罵孩子。不要把日常生活中的禮儀教育刻意化,而失了教育的本意。
禮儀教育是孩子人生初期的必修課,家庭禮儀教育注重和諧的家庭文化氛圍的營造,尊重環境對人的作用,把改造培育宜人環境與日常的良好禮儀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于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從而為幼兒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