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楊雄: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助力當代家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和“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前者強調了學校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后者則是第一次寫入黨代會報告。一個“健全”、一個“加強”,體現了黨與政府對新時代教育規律的深刻認識,對中華民族優秀教育傳統的高度重視,進一步確立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狹義與廣義的“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研究領域,關于家庭教育存在“狹義”與“廣義”之分。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最終采納了“狹義”之定義。而上海家庭教育立法研究,試圖探索突破,但難度較大。傳統教育學意義上,將家庭教育定義為“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到了20 世紀90 年代后期,發達國家吸收了終身學習的思想,提出家庭教育不僅僅是家庭中的人際間的事,而是所有家庭成員適應社會的學習與成長活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今天的家庭教育已突破了“父母對孩子的撫養與教育”的傳統界定,將研究視角延伸到了對當代家庭整個系統的觀察。從家庭系統視角觀察,一般意義上的家庭結構就像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存在三條邊,形成三種關系:1、夫妻關系,它應是平等互動的關系,是家庭結構的主軸;2、親子關系,它應是上下互動的關系;3、同胞關系,它應是平行互動的關系(獨生子女家庭模式缺失這一關系,二孩家庭將復現這種關系)。家庭成員之間三對關系,既逐對形成互動,又復雜交織,從而構成一個具有結構功能和獨特情感的溝通模式。
從教育社會學視域出發,對家庭教育認識的最新深化,可歸結為幾個方面:(1)從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內部的事情,發展到家庭教育是關乎社會的事情;(2)從認為家庭教育的任務就是學習生活技能、處理家庭人際關系,發展到在各個方面促進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3) 從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家長( 父母長輩) 對于子女的教育,發展到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關心、愛護、幫助和指導;(4)從認為家庭教育只是對學前兒童的教育,發展到終身教育,即人的一生始終都受家庭教育。
由此,社會學者認為家庭教育的含義,已經不單是家長對兒童的單向輸出,而是包含著父親、母親與兒童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共同成長之過程。從上述家庭結構的成員關系,則可推導出三種對應的教育類型:“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和“配偶教育”。這構成當代家庭教育實踐的三種形態:今天如何為人父母?今天如何為人子女?以及今天如何為人夫妻?
傳統文化語境中的家庭教育:“撫育之愛”與“孝悌之道”
上述這些教育,在我國古代家風、家教、家庭建設中可以找到大量文獻依據。比如古代強調的“撫育之愛”、“嚴父慈母”、再如“昔孟母,擇鄰處。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用現代話語表達,其實都是在講“親職教育”。
再比如古代提倡“父慈子孝”、孝悌文化,《論語》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意即孝順父母,順從兄長,是仁愛的根本。這都涉及當代“子職教育”的內涵。而如何處理上與下、兄弟間的關系,“幼從長、長護幼”體現了兄弟姐妹間應遵行“長幼之節”。“出則悌”,表明不僅應該作用于家庭成員之間,在社會朋友、同仁之間也要講究“悌”。
而在我國古代,形容家庭中和諧的夫妻關系,經常提到“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夫義妻賢”,以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用現代話語表達,都是值得當代人學習、借鑒的“配偶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家庭教育的啟示
其一,幸福家庭需要一個穩定的三角;穩定的家庭成員互動,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證;不穩定的三角,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其二、當代家庭教育,必須寬嚴相濟、潛移默化、探究養育之道、培養孝悌之禮、踐行嚴慈之愛。
其三、家庭教育在當代含義主要是:生活教育、品性教化與養成教育。必須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將禮儀、慈愛、孝悌文化積極因素挖掘、融入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之中。(作者為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本文根據作者在3月18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上海教育報刊總社、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青浦分校、上海市寫作學會和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聯合主辦的2023年第七屆“君子養成與教育之禮”論壇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