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封閉性 家庭教育要有一致性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基本單元,父母是子女成長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與子女朝夕相處,其言行教誨、品行榜樣都對子女產生直接且持久的影響。
但是,教育心理學家經常能夠發現家庭教育的封閉性家庭教育的封閉性,在一個家庭中,青少年往往會受到不同的家庭成員所給予的不同的,又是奢之時自相矛盾的教育。主要表現在父母之間對同一 問題的不同態度,例如嚴父慈母型或嚴母慈父型。此外,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孫輩過分的寵愛家庭教育的封閉性,與父母嚴格的教育也產生了矛盾。
有些家長教育方式朝令夕改,昨天要求的和今天的不一樣,而明天的要求又和今天不一樣;公開教育和背后教育不一致,在公開場合考慮影響和面子的從嚴要求, 而在背后卻放任自流,得過且過,甚至進行錯誤的教育;溺愛孩子,對學校的教育和嚴格要求不配合,乃至表現出不滿和對立的情緒。有的家長言教和身教不一致, 要求孩子嚴格,可自己做的卻是另外一回事。
由于部分家長錯誤的教育理念,對不同的青少年期待不一致:對男孩子期待過高,而對女孩子期待過低;對兄姊疏忽大意,對弟妹的親熱溺愛。家長們還在吃、穿、 用上較注重,而忽視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智力開發,極其重視青少年的升學而偏廢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和體育鍛煉。
引起家庭教育不一致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家長們對家庭教育規律和教育方法了解得太少,掌握得太少,而且往往又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所以都想讓子女聽從自己的意見。
對孩子的教育,父母雙方都有責任與權利,但并不等于一方可以干預另一方的決定。而且盡管父母都有可能認為自己的方式是正確的,但究竟是否完全正確,或誰的 正確,卻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即使雙方在基本點上的認識一致,遇到有些具體問題也可能產生分歧,這時家長應該先進行協調,不要在孩子面前爭論,否則會使 教育效果背道而馳。
教育要從了解孩子開始,加強與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了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以及心里想什么,平時主要做什么,平時交往的是怎樣的人。
事實上,青少年在18歲以前,無論在法律上、經濟上還是智慧上都是依靠父母的,孩子和父母實際上是不平等的。孩子能否有判斷能力去獨立做決定,取決于 其成熟性。孩子越小,父母越需要幫助孩子做決定。但是也不要忽視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應該有他們發表意見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說“小孩子懂什么”。 同時要學會鼓勵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無論成功與失敗都鼓勵的話。
點評:良好的家庭環境需要民主化,即讓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的權利和地位得到尊重。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