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學校教育似乎陷入怪圈中。

老師稍微有一丁點做得不好,只要家長不滿意,就能找到校長室說三道四:

這個老師對孩子不負責……

這個老師教學管理能力不行……

孩子遲到了、作業不做了、打架扯皮了,老師請家長來,總要客氣地感謝:

感謝您支持老師的工作……

感謝您配合老師教育孩子……

我感到十分費解。

難道一個老師,真有可能同時滿足幾十個家長的要求嗎?

1

老師不是神

教育也不是萬能的

在某些人的眼里,老師可能等同于“神”。

孩子不學習,成績吊車尾,老師要幫他考第一;

孩子生病了,老師要喂藥,或者送他去看病;

孩子闖禍了,還要老師幫忙收拾……

老師的本職是教書育人,家長卻恨不得老師給孩子當“保姆”、當“醫生”、當“保鏢”。

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老師,家長的擔子看似減輕了,但這樣對孩子并不負責。

因為,老師不是萬能的。

老師面對一整個班級,同時教育四五十個學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包辦一切。

即使老師教得再好,也只能影響學生三五年,真正陪伴孩子一生,影響孩子未來的,是家長。

正如一位作家所說: “課本之外的教,都是家長的育。”

另外,教育也不是萬能的。

同在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授課,學習同樣的內容,可最終的結果大不相同。

愛讀書的孩子會成才,愛逃課的孩子成混混,愛搗蛋的孩子會闖禍,愛撒謊的孩子沒出息……

真正導致差異的根源,是不一樣的家庭教育,以及不一樣的父母影響。

2

再會教的老師

也有教不好的學生

許多家長過度放大學校教育的作用,以及老師對孩子的影響。

“等到了學校就好了,會有老師管著他。”

“老師,我家孩子就交給你了!”

“我要賺錢,沒時間管他!”……

然而,再負責的老師,也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再優秀的老師,也有教不好的學生。

還記得五蓮縣那個差點被開除、被拉入黑名單的楊老師嗎?

她獲獎無數,教的學生基本都考上高中,有的后來還考上北大、浙大。

然而她面對逃課的學生也無計可施,一時沖動拿課本打了學生,險些丟了飯碗。

家庭教育不到位,配置再好的學校和老師都無用。

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曾說:

“在所有的問題兒童身上,都可以找到他們家庭的原因。”

父母是什么樣的,孩子就是什么樣。

從小成長在怎樣的家庭中,孩子就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一旦養成了習慣、形成了品格、固定了認知,老師再想改變孩子,就很難了。

教育本身是科學,既然是科學,就不可能有“絕對”。

再優秀的老師,如果學生不努力,家長不配合,就不可能教出好成績。

3

教書的是老師

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古人云:入門須正,立志須高。

意思是說,人生最開始的幾步最關鍵,必須要走好。

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師,家庭就是第一個校園。

老師可以教學生課本上的文化知識。

但孩子怎樣養成習慣,怎樣培養品德,怎樣動手實踐,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手把手教會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直觀的榜樣,影響著孩子的一言一行。

老師可以教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

但孩子怎樣尊老愛幼,怎樣助人為樂,怎樣文明守禮,有賴父母一遍遍不厭其煩地教導孩子。

生活是最好的教學,校園之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教育專家嚴文蕃做過一項調查:

在學生成長中,學生自身背景因素占80%,教師的作用占13.34%,學校的作用占6.66%。

其中學生背景中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父母職業等占60%,學生原來的知識和興趣等占40%。

孩子的所有表現基本上是一個折射,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父母永遠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教育好孩子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

4

老師好未必完美

但對孩子的行一定真誠

教育孩子成才,是老師和家長的共同目標。

但是,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任何人之間都存在根本的差異。

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人喜歡賞識教育,就有人喜歡批評教育。

老師不可能順應所有家長的想法,也不可能做到讓所有家長滿意。

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己所能。

當家長希望老師給自家孩子特殊優待時,老師盡量做到 「一視同仁」。

不管資歷深淺,不管面對怎樣的孩子《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老師都會盡力教好每一個孩子。

當家長希望老師給自家孩子私下補課時,老師盡量做到 「因材施教」。

不該做的事情《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老師不會做,但對于孩子的學習與成長,老師和家長一樣關心。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老師未必完美,但想讓孩子上進,為孩子著想的心,一定是最真誠的。

在校園的象牙塔里,在瑯瑯的書聲中,老師就是孩子的“擺渡人”。

靠著一顆堅守的初心,把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此岸送到彼岸,迎來送去,周而復始。

無論外界對老師有怎樣的誤會,在通往專業的路上,廣大老師從未停止過努力。

5

教育孩子成才

離不開家長和老師配合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學校教育的效果取決于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沒有一致性,那么學校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

教育,從來就不是孤軍奮戰的事。

再好的老師也無法代替父母的教育地位,再負責的老師也需要父母的配合和幫助。

家長支持老師,不護短,教育才有力量。

老師管教學生,不姑息,孩子才有未來。

父母和老師,始終是教育事業的“最佳合伙人”。

教書的是老師,讓孩子學到知識,學到紀律,學到規則。

育人的是父母,讓孩子得到幸福,得到自律,得到品格。

老師要做好學生的領路人,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正如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所說:“家長與學校配合得越好,教育就越成功。”

家長支持老師,就是支持孩子的成長,這就是最好的教育關系。

圖源 | 攝圖網

來源 | 「教師E家」(ID: )。師者《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里是老師、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教育交流平臺!教師E家為用戶提供教育資訊,教學心得,教育時事分析,愿您在教育路上不再憂心。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