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具有終身性 家庭教育的四個特點
家庭教育的特點
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會出現很多關于學校教育的考題,但是在類似的出題當中還會夾雜著關于家庭教育的特點這樣的考題,下面盤點一下家庭教育。
一、地位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而不是延續。
二、特點
1.先導性(早期性/啟蒙性)。先導性是指家庭教育的早期型和奠基性特點。嬰兒呱呱墜地,首先接觸的是家庭教育。例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2.隨機性。隨機性是指家庭教育的自然性與隨意性特點。家庭是兒童天然的學校,家長是兒童天然的老師。同時,這也決定了家庭教育是伴隨自然生活的教育。
3.終身性。終身性是指家庭教育的長期性與連續性特點。家庭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不是一時或短時期的,而是長期的、終生的。
4.多樣性。多樣性是指家庭教育的個別性和靈活性特點。家庭教育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家庭教育具有終身性,由最了解和熱愛子女的家長施教,是十分個別化的。因此,也最有條件做到因材施教。
5.情感性。情感性是指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和權威性特點。父母與子女之間由天然的血緣關系產生的特有親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更有力量。
除此之外,家庭教育在面對多選題的時候,如果選項當中除了上述以外的特點出現,也可以選擇,選擇合理即可。例如:權威性、個別性、針對性。都可以進行選擇。
家庭教育的特點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關于家庭教育的特點主要以單選題和多選題的形式來進行考查。首先要了解,家庭教育在含義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員間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不論是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長者對幼者,幼者對長者,一切積極的影響都是家庭教育。狹義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有目的、有意識施加的教育和影響。而家庭教育在實施的過程中顯現出其自身的特點,具體如下幾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先導性
也可以說是家庭教育的早期性或者啟蒙性。一個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第一批教育者是家長。家庭的生活環境和家長的言行舉止,從小就對孩子產生了深遠影響。兒童正是從這些家庭教育因素中學會了思考和運用語言進行人際交流,懂得區分是非美丑,辨別善惡榮辱,形成最初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兒童所接受的這些教育影響,成為他后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出發點。
兒童在家庭接受的初步教育,對后來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具有先導性質。體現在家庭教育已在兒童心理上發生了初步的定勢作用,對后續教育總是產生篩選作用。因為兒童在接受新的影響時往往會不斷依據家庭先前灌輸給他的價值觀修正自己的經驗,并不斷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和經驗與家庭成員的經驗相對照,建立循環的反饋聯系。因此,家庭教育也成為了兒童和青少年接受后繼教育的過濾器。
古往今來,許多名人在童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后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離不開家庭的早期教育。英國教育家魏斯曼指出:最重要的是兒童的家庭環境,按分量說,家庭是鄰居與學校的影響之和的兩倍。
二、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感染性是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指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能引起別人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感。它像無聲的語言,對人起著感化的作用,它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教育中有著特殊的意義。由于父母子女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血緣關系,所以也體現出家庭教育中的親情性。常常,彼此心意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顯得更為強烈,家長的好惡取舍常常決定著子女的行為舉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這種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有時是說服力很強的言語說教都難以代替的。
但是,家庭的這種情感感染作用,首先受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親密程度的制約。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越深厚,感化作用就越強,威力就越大;反之,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越淡漠,感化作用就越弱,威力就越小。正如我國古代教育家顏之推所說的那樣:“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其次還受到孩子年齡特征的制約。孩子年齡越小,情感越多變,對父母就越依賴越依戀,感染作用就越大,效果就越顯著,反之亦然。
三、家庭教育的權威性
權威,是一種社會關系,它以意志服從為特征。權威不僅對一個國家和集團的正常運轉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對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取得更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子女心目中的權威性,是家長有效地教育和影響子女的重要前提。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血緣上的親密關系和經濟上的依賴性使子女對父母有著特殊的依戀和依賴感,此外父母豐富的閱歷和經驗、成熟的思想意識以及因其自身努力工作而得到的社會承認與尊重等,這一切都使得家長在子女心目中樹立起高大、權威的形象,使子女養成了對父母尊崇和信任的心理。子女一旦形成這樣的心理定勢,就會自覺自愿地去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勸導,向家長希望的方向發展,做到“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從而使家庭教育達到預期的目的。
但要注意到,父母權威的樹立必須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明智的家長很懂得權威樹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權威的樹立不是靠暴力壓制,也不是靠放縱遷就,而是要采用民主科學的方法。父母雙方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首先要協調一致,并相互配合,在孩子面前樹立起一種慈祥而威嚴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的針對性
也可以說是家庭教育的專一性。鮮明的針對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俗話說:“知子莫如父”,這話不無道理。孩子一生下來,就進入了家庭生活,同父母形影不離,朝夕相處,與父母接觸的機會是最多的,相處的時間最長,因此只有父母能夠全面地、細致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時,又由于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所表現出的個性非常真實,所以家長能深刻地了解孩子。這樣就使家庭教育比較容易地做到從實際出發,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即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僅問題容易抓得準抓得及時,教育的方式方法選擇得當,教育內容也適宜家庭教育具有終身性,這就體現出家庭教育的靈活性,充滿了家庭的個性色彩。
但要注意到,這里的針對性并不是一般化的說教。而是子女從一出生就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和“望子成龍”的迫切感、責任心,促使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注視著子女的一言一行,洞察子女瞬間的情緒、情感的變化。在父母面前,子女無拘無束、隨便,自然沒有什么思想顧慮,行為上也不必加以掩飾、偽裝,思想上不必有什么隱瞞,怎么想的就怎么說,怎么想的就怎么做,可以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可以說,子女的優點、長處,以及缺點、短處,都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充分是展示、暴露。所以說,父母對子女情況全面深刻而系統的了解,使得家庭教育具有鮮明的針對性。
五、家庭教育的終身性
即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長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所以說,家庭教育具有終身性。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論時間長短,都只是一種階段性的教育。家庭教育則不然,它不僅使人在未成年時獲益匪淺,而且在孩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以后,由于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具有的血緣關系,家庭教育依然在發生作用家庭教育具有終身性,父母永遠是子女的“老師”。家庭教育的這種終身性特點,有利于家長對孩子進行各種長期的、連續的觀察和教育、也有利于孩子形成比較穩定的人格特征。
除了以上幾方面特點是我們常見的,還有其他的特點可能會出現在我們的考試中,所以,也需要我們進行一定程度的掌握。
六、家庭教育的隨機性
也可以說是家庭教育的零散性、或靈活性。父母究竟應該對孩子進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如何進行這些教育,并沒有固定的內容、模式和程序,都是由父母自己決定,自行解決的。家庭是人們進入社會之前的“演練場”,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反映到家庭,使家庭生活內容也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家庭成員的實踐活動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而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的,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家庭生活的內容也就是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教育的內容,家庭成員的實踐活動也常常是對子女進行教育的過程。因此,家庭教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品德、知識、身心健康、人際交往、社會性等等無所不包。家庭教育的內容、模式和方法很大程度受父母的價值觀、職業觀、文化觀、兒童觀和教育觀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如果一些自身素質較差的父母缺乏自覺教育子女的意識,或隨意大罵,或嬌寵無度,或放任自流,由此給子女的健康成長帶來種種不良的影響。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進行注意和克服。
而且,這種家庭教育的隨機性還體現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教育。“遇物而悔”“相機而教”,父母既可在家庭的生活、交往、消費等多種活動中對孩子施加相應的影響,也可在家庭生活的其他各個方面、各個層面、各個角度給予孩子及時的教育。
七、家庭教育的繼承性
家庭教育的繼承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風”,或者叫“門風”;二是“家業”,或者叫“家傳”“家學”。
其中,“家風”指的是一個家庭在多少代的繁衍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生活作風、生活方式、傳統習慣、家庭道德規范,以及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道等等,其主要指的是一個家庭的思想意識方面的傳統。“家業”指的是一個家庭世世代代都從事的職業,是一個家庭祖祖輩輩都有同樣的學問和專長,成為一種傳統。
所以,人們在家里接受父輩祖輩對自己的教育影響,以后又用同樣的內容和方法教育自己的后代。用從父輩祖輩那里接受影響和教育所形成的思想觀點、行為習慣繼續去影響教育自己的后代,這就是家庭教育所固有的繼承性。
八、家庭教育的時代性和社會性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作為家庭主要功能之一的教育也是如此。首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國家政策、經濟水平、家庭結構等因素的不同,家庭教育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家庭教育的對象是多子女,家庭教育的內容以文明禮貌、艱苦樸素為主,而到了90年代,則發生了許多變化,獨生子女成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對象,創造教育、情感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其次,在不同的國度,由于政治制度、文化觀念、教育體制等因素的不同,家庭教育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同樣是面對蹣跚學步的孩子,當其走路不小心跌倒時,澳大利亞的家長往往是“視而不見”,繼續做自己的事情,而我國的家長會快步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從中可以看出來,家長的這種不同的教養方式與其國家的教養傳統、價值觀念不無關系。另外,在同一國家的不同區域,由于開放程度、生活水平的不同,家庭教育也會展現出不同的特點。
九、家庭教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每個人都出生在一定的家庭。每個家庭,每對夫妻,只要有了子女,其生理和心理是健康的,都要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每個有家庭的孩子,都要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響。總之,凡是有了第二代的家庭,都毫無例外的是一個教育場所。在社會上,有多少個正常生活的家庭,就有多少個教育下一代人的場所,兒童、青少年就有多少個接受教育的課堂;有多少個家長,就有多少個教育者。自由家庭以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當然,不同社會、同一階級、同一形式的家庭中,具體到每個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也有不同的情況和效果。但是家庭教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比擬的。
十、家庭教育的及時性
家庭教育,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和學校的教育要及時。家長和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非常清楚,孩子身上有點什么變化,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父母都能明白,因此,家長可以及時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和引導,使孩子端正認識。正如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
【小試牛刀】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說明了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具有( )
A.感染性 B.針對性 C.權威性 D.先導性
【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家庭教育的特點。家庭教育的針對性,是指家庭成員們朝夕相處,父母對子女觀察細致,易于了解孩子的優勢與弱勢,秉性脾氣,能夠做到針對子女的特點,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進行教育。“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的意識是,沒有人比父親更了解自己的兒子,沒有人比母親更了解自己的女兒,體現的是家庭教育的針對性。
A選項,感染性強調的是耳濡目染,家長對兒童來說具有特殊的親切感和信任感,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兒童有強烈的感染作用。題干的意思并沒有體現出這種感染作用,排除。
C選項,權威性強調的是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令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題干的意思并沒有體現出力量和威望,故排除。
D選項,先導性強調,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孩子正是從家庭里最先樹立了自身模糊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行的教育具有早期性。題干并沒有體現出時間上的早期性,故排除。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