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 養孩子都是后知后覺:很多父母早就不了解孩子的需求
此刻,正在出差途中。
本來今天想和大家請個假的。但路上閉上眼睛,還是能想到,最近遇到的幾對青春期家庭。熱鍋上的父母,忙著救火。
我和團隊幾位負責咨詢的親職專家的老師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一邊復盤,一邊感慨:今年暴漲的青春期咨詢,在向家長敲響警鐘。
1、養孩子,都是后知后覺
父母可能到青春期出現厭學、抑郁、自殺、沖突、沉迷等情況,才發現,自己早就管不了孩子了!
不聽,不說,不笑,不愛。感覺自己好像突然不了解自己親生的孩子了。
“孩子越大越難管”
“明明小時候很聽話啊?”
“現在經常脾氣暴躁、摔東西”
“成績猛跌,還沉迷手機”
倘若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第一反應就是孩子是不是又惹事了?相信很多青春期孩子家長都有過類似的恐懼!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思維發達、渴望獨立,但又面對身心巨變,多重壓力,情緒和心理不太穩定。出現各種“父母不理解的”情況在所難免,一方面是孩子心理階段使然,另一方面,其實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滯后。
孩子有問題了,才發現,原來早早就和孩子失聯了…心理上,很多父母早就不了解孩子的需求了。
圖片出自《中國教育報》
孩子不會突然變成另一個人,之前一定有征兆,父母也需要漫長細致的陪伴和支持。
孩子不是小狗長成了大狗,而是毛毛蟲變成了蝴蝶。
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規律。看不見,就會被“發脾氣”“不愛學”“總粗心大意”…這樣的浮云遮住眼睛。
2、功課前置,避坑比捷徑更重要
我想,這可能也是青春期家長約咨詢激增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們一直堅持做0-12歲孩子科普,經常把家庭教育干貨當做公益來分享的初衷。
我曾經寫過:有“合伙人”的媽媽,后來都怎么樣了?
作為從業10年的咨詢師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陪我的父母做了20年家庭教育的旁觀者,我當然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問題更多,家長更愿意付費咨詢 。如果從結果導向來看,我們聚焦青春期,自己和團隊肯定發展更好。
哎,治病或者救火,當然是剛需。
但是只有回歸家庭日常,回到孩子童年,在木已成舟之前,幫助家庭,才更有效果。
孩子越是小的時候,家庭教育越有成效。
孩子幼年,父母如果能更好的:
? 被支持
? 能看到養育大方向的規律
? 能把底層的親子關系和教育邏輯捋順
? 能讓孩子身心健康積極發展
那么大概率,能養育幸福且不錯的孩子。
對于很多父母而言,以往的經驗一般都是這樣的:車哪里壞了,只要花錢送到修理廠去修好;鞋子臟了,送到洗鞋店花錢洗好就行。
簡而言之:出了問題去修理,自己不需要再勞心費力。
但孩子的成長規律并非如此,孩子小的時候不夠重視,等到青春期孩子遇到厭學、抑郁、叛逆、軀體化(身體哪哪兒都不舒服)、精神問題、甚至走向極端…爸媽才意識到“自己要補課”。這就真的,太費勁了!
不一定是捷徑,但一定能避坑。
3、養孩子,一定要長期主義
當然,我不是說青春期問題無解,專業的咨詢師,專業的精神科醫生都是有能力給予支持和幫助的。但孩子的發展不能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需要有長期視角。
重點來了-----最高投入回報的教育時間,就是“越小越好”“越早越好”。
小苗長成大樹前,
上路剛出發的時候,
小洞破成大坑前,
…就是最好的時刻。
父母的陪伴和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真比“提分”“雞娃”重要多了!
只看前途,就會失去當下
只看成績,就會丟掉發展
只看結果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會遺漏過程
只看成功,就會損害關系
和孩子一起成長和思考,保持積極的養育狀態,不僅僅治愈孩子,也能治愈家長。
我也是過來人,我們作為家長,光靠自己琢磨,甚至情緒化教育孩子,沒有科學的方法只會適得其反。
只有先改善土壤(父母),花朵(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做孩子的合伙人,在時間的維度見證答案,才能良性循環。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