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與孩子性格的培養 其實孩子該如何培養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很重要!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只有人格健全了,孩子的人生才能完整。那么,如何培養健全的人格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家庭教育如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吧。1、父母尊重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對孩子起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父母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馬卡蓮柯對父母所說:“不要以為只有為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才是執行教育工作,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在教育著兒童……”你們如何穿衣服,如何高興,如何憂愁,如何對待朋友和仇敵,如何笑,如何讀報紙等所有這些對于兒童都有巨大的意義。
父母用言行態度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使他學會愛人,關心人,在一個家庭,如果母親對公婆思想感情上是尊敬的,吃穿用方面是關心體貼照顧的,那么,孩子也會學著將好吃的食物先送給爺爺奶奶,幫助爺爺奶奶做一些事情,不敢也不會對老人蠻橫無理,如果父母之間是互敬互愛互助的,孩子也會愛父母,對父母持平等態度尊重父母,教育孩子愛別人,首先應該教他學會愛他關系密切親近的家庭成員。
鄰居是朝夕易見的,老師和小朋友是孩子每天接觸的。當與這些人們相遇時,父母的態度是熱情招呼還是淡漠而過,都會影響孩子對他的態度,當小朋友之間發生沖突時,是一味指責對方還是了解情況,實事求是教育孩子謙讓,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教育孩子如何愛他人,作為父母隨時隨地有形無形地都在給孩子施加影響。
2、對孩子的愛,應注重理智的愛。父母愛孩子家庭教育與孩子性格的培養,關心孩子必須有分寸,父母愛孩子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天性,尤其是母愛,但是愛孩子,不能情感有余,理智不足,因為過分的不恰當的愛,并不屬于真正的母愛,而是一種溺愛,溺愛不是愛而是害。“三八”節的時候,我們班幼兒討論,媽媽是怎么樣愛你們的,小朋友們就七嘴八舌的地說起來,琳琳說:“老師,媽媽不愛吃好東西,好東西都是我的”;還有的孩子說“當我看上一件玩具,不管多么貴,我媽媽都會買給我”。在孩子的意識中,好的東西都應該歸他所有。父母只喜歡吃他不喜歡吃的東西,不少孩子的父母認為這是在愛孩子,好東西讓給孩子吃,讓孩子生活得幸福是天經地義的事,父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高尚好的,如果愛得不恰當,到頭來這種甜蜜的愛會結苦澀的果。
3、對孩子的愛,應是注重情感的愛。有些家長把對孩子的愛狹隘地理解為保證孩子的物質需求,用物質上的滿足,來表示自己的愛,以至于不惜自己節衣縮食,而在孩子的吃、穿、用、玩以及智力投資方面一邊倒,正是由于這種補償心理有些父母對孩子就愛得過分,舍得投入,而忽視了如何從情感上給孩子以愛撫、同情、體貼和鼓勵。家長只注重對孩子的“養”,而忽視對孩子的“教”家庭教育與孩子性格的培養,這就會導致孩子情感體驗貧苦,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現無知,麻木的狀況。
如:有一個小男孩,長的虎頭虎腦,可愛極了,但是這個孩子在班里一直都是少言寡語,沒有什么伙伴上課注意力也不集中,老師布置的作業向來沒有一次認真地完成它,通過和他家長進行交談得知,他的父母都是從事個體服務,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輔導孩子,但是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比自己層次更高的文化水平,于是在小孩2歲時就送入幼兒園,一直都是進行周托,一周接一次家庭教育與孩子性格的培養,而當星期五接回家去,父母忙于生意,沒有時間去照顧他,孩子就一人放在家里,給買些玩具讓自己一個去玩,孩子回家很少和父母交談這一星期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以及有什么開心,不愉快的事情,父母也很少去主動和孩子一起游戲,去關心孩子,去交流一下這一星期孩子有什么事情發生,所以父母應注意與孩子“健全人格”是一個表達人的本質存在狀態的新時代概念。健全人格的理想標準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會各要素完美地統一、平衡、協調,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1]健全人格,也就是對自身的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對自己奮斗的目標是否明確。自己的人格是否健全都不是一件值得卑微和炫耀的事情,其實真正的健全取決于自己本身。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