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經歷會影響人的一生。家長若不會教育孩子,很容易給孩子造成終生難以痊愈的傷害。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師。不當的家庭教育將導致孩子的性格扭曲,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不可不慎。

家庭私塾教育_平凡家庭 教育_家庭教育大實話

1、隔代溺愛,你們都把孩子寵壞了

有一幅漫畫:孩子做了壞事,爸爸拿著鞋底子追著,要教訓孩子;爺爺亦拿著鞋底子緊跟其后,要教訓孩子的爸爸。漫畫刻畫得入木三分,叫人看后拍案叫絕。

還有這樣幾個實例:

其一,小姨子家的孩子愛吃零食,因而不好好吃飯,飯菜都端上桌子了還在那磨磨蹭蹭東游西逛,妹夫決定治一治孩子的這個毛病,并采取相應措施限制他吃零食。這時孩子爺爺說話了:“別人家孩子都吃,為啥不讓我大孫子吃?你爸舍不得給你花錢,爺爺這有。”當孩子吵著要吃零食時,爺爺二話不說就去給買了一大堆。妹夫在說這件事時,一臉的無奈之色。

其二,弟弟讓看了兩個多小時電視的孩子關上電視寫作業,孩子沖著他沒好氣地罵了一句,弟弟嚴厲批評孩子沒教養,我們家老太太卻在一旁說話了:“別說了,他比你小時候聰明,你這么大時還不會罵人呢!”

有個朋友,孩子剛上幼兒園,死活不愿意去,每天早上真是能拖就拖啊,送他去上學真要費好大的力氣。爺爺奶奶心疼孫子,就不讓孩子去,說自己看孩子,比幼兒園還周到呢。朋友責問父母:“你能教他知識嗎?你懂得拼音嗎?”結果惹得倆老人非常不高興。但最后,無論孩子怎么哭鬧,不管他耍什么伎倆一拖再拖,爸媽還是堅持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而有些父母,因為孩子哭鬧,爺爺奶奶反對,就沒有送孩子上幼兒園,乃至學前班都沒有上。結果,上了一年級 之后,不會學習,不知道團結,沒有跟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到這時,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傻眼了。

諸如此類的事,屢見不鮮。在當今家庭,有不少兒童從小是被寄養在祖輩家中的,因此與祖父母、外祖父母關系密切,而與父母相對要疏遠一些,甚至有些祖輩與孫子們,在某種程度上還成了互相間的精神寄托。這種祖輩對孫輩超乎對子輩的感情,俗稱“隔代親”。老人對孫輩的疼愛,大大超過父母對子女的疼愛,僅用血緣關系解釋還不夠,其中還有心理上的原因。孫輩猶如日中升,祖輩恰逢夕陽的余暉,他們之間有相同性,更有互補性。

俗話說“老小孩”“小大人”,就是說這隔代人相同之處;祖孫在一起,幼者受到愛撫,長者得得到歡樂,他們之間互相補充了中間一代人由于工作家務繁忙而留下的時間空間的空白及遺缺,這就是形成隔代親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年齡的關系,父子輩在生活觀念等問題上更多具有自己的主張而易產生隔閡、矛盾,甚至沖突;而祖孫輩同樣因為關系而互不設防,所以更易親近,這無疑也是形成隔代親的重要因素。

家庭私塾教育_平凡家庭 教育_家庭教育大實話

有人認為,“隔代親”有三大優點:一是對孫輩的發育成長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識經驗豐富的祖輩的超前引導才脫穎而出的;二是對子輩有利,子輩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輩接去教養,得以解除后顧之憂,專心致志于事業;三是對祖輩有利,不僅可以解除孤寂,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還可為老有所為、發揮余勢提供機會。這種與孫輩玩耍 游戲的天倫之樂對幫助老人保持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大有裨益,“隔代親”的優越性盡管不少,但也帶來了很多不利兒童健康與成才的“隱患”。

其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教育觀念的不統一,彼此間溝通配合較少,導致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漏洞,其后果是孩子很容易鉆管理和教育的空子。因此兩代人育兒應該統一要求,不能各行其是。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而爺爺奶奶放縱,孩子會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耍小聰明,無法形成規律的習慣。

事實上,只有全體家庭成員堅持一致的標準要求,通過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行為意識才能“定型”。那時孩子會認為他做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會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反之,如果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之間的教育存在分歧,一方面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另一方面他們會覺得自己有所依仗,因而隨性而為不肯按爸爸媽媽的要求做事,當爸爸媽媽的態度嚴厲時,他們又會感到被壓制、強迫,更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難形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2、總對孩子說謊,對孩子謊話連篇

孩子說謊,父母一般都感到非常憤怒,認為孩子說謊是一種不容寬恕的毛病。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說謊的根源往往在他們自己身上。要孩子不說謊,父母應該從自己做起。

在電影或電視中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鏡頭,即孩子對母親或父親說:“你撒謊,我不相信你!”當孩子發現父母數次說謊家庭教育大實話,而失望地發出這種歇斯底里的喊聲,確實是一種悲劇。孩子認為父母會撒謊,當然就再也不會聽信父母——即使父母這次沒有撒謊,父母說的是真話甚至大實話。

孩子發現父母說謊后之所以感到如此失望和憤恨,是因為做父母的總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說謊。說謊是一種不道德或不好的行為。不少孩子曾因說謊挨過父母的罵,甚至打。既然父母要求和教育孩子不要說謊,那么他們自己又為什么要說謊呢?這是因為有時孩子經常纏著父母要這要那,吵鬧不休。父母為了安撫孩子,不得已只得用謊話來哄騙他,以換取一時的心安。

日本有一本關于兒童教育的書里,曾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作者在一次長途客車上看見一個5歲的孩子吵嚷著:“我的香蕉!”

孩子的母親怕打擾了周圍的乘客,就說:“香蕉沒有了呀!”

她原想這樣可以把孩子哄住,哪知孩子早看到了行李架上的香蕉,堅持嚷道:“有!有!”

母親沒有辦法,只得起身在行李架上摘了一根說:

“吵死了!給你一根,再不準吵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有這種時候——孩子無理的要求使父母無法招架,為了暫時安撫孩子,就說:“沒有那種東西了。”或:“你要的沒有了!”孩子有時雖然暫時安靜了,哄住了,不吵了,但是后果是惡劣的。那就是一旦孩子發現父母說的是假的,是在說謊,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會失去權威,孩子就會愈來愈不聽話,甚至變本加厲地說謊,因為他認為說謊理所應當。

家庭私塾教育_家庭教育大實話_平凡家庭 教育

所以,為了正確地教育孩子,當孩子提出他的要求時,父母如果認為孩子的要求不當,應該據理說服,指出孩子要求的不當之處。比如告訴他,車上這么多乘客,在行李架上取香蕉很不方便,會打擾到其他人。或者耐心勸導,剛剛才吃過點心和香蕉,現在又吃,會對腸胃不好,待會兒回到家里再吃。這樣積極和孩子溝通,說明道理,孩子可能也就不會再吵著要香蕉了。

反之,如果你不和孩子講道理,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錯誤的,就只知道吵著要家庭教育大實話,而且認為只要吵,父母就會答應,以后就更難管教。

同時,父母如果以哄騙或說謊來拒絕、搪塞孩子的要求,反而會使孩子和父母產生隔閡。一般來說,父母往往不愿在他人面前糾正孩子的行為,只想安撫一下,哄住孩子了事。這是不對的。為了不讓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無論是否有外人在旁,無論在什么場合都應該糾正孩子的無理要求。

當然,要孩子明了事理確非易事,有時是需要滿足孩子的要求的。就以上所列舉的吃香蕉為例,父母就只能說,在客車上取香蕉不方便,待會兒到了家我們再吃。

這樣,孩子既可以知道父母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同時也可以學會控制自己,以及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規范。

與說謊相近的是父母對孩子做出虛假的承諾,開“空頭支票”。這樣做也常是父母在特殊情況下用來安撫孩子的無奈之舉。

母親被迫說謊是因為無法擺脫孩子的無理要求和吵鬧,那么父母開空頭支票,則是由于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無法滿足,被迫采用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孩子做功課,孩子死頑皮,不愿做功課。母親想起兒子曾幾次吵著要去動物園,便說:“你好好學習,好好做功課,明天我帶你到動物園去玩。”孩子聽了母親的話,認真做了功課,可是到禮拜天母親沒有兌現承諾,又不帶他去動物園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你聽話,媽明天給你買玩具。”兒子聽話了,第二天母親變卦了,不給他買新玩具。這樣,父母雖然用“空頭支票”暫時哄住了孩子,孩子滿足了父母的要求,但是當諾言兌現時,父母又失言,不履行承諾,這樣造成了在孩子面前不守承諾的壞印象,以后要孩子再做什么事時,孩子不但可能不聽家庭教育大實話,而且會說:“我不聽,我不信你的假話!”

總之,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另外,父母對孩子從小就要講信用,答應了的事,一定要兌現,不答應的事就一定不去做。這樣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會有威信,在以后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才能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

我是幸福孕孕,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有愛有思想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知識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溝通交流,讓育兒更輕松,讓教育更有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