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家庭心理指導

心理是人類在情感世界里流動的過程和結果。具體指生物對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主觀反映,心理的表現(xiàn)形式叫做心理現(xiàn)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兒童家庭心理指導,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兒童家庭心理指導

如何開展家庭心理指導

在當今的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缺乏,家長對孩子精神上的過度保護,如同身體上的過度保護一樣,極大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令人不安的是,由于大部分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常識知之甚少,即使孩子已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不良心理征兆,家長也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更談不上給予重視與指導。有時因處理不當反而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因而,指導家長了解和掌握家庭心理健康的知識在當前家庭教育領域顯得十分重要。

轉(zhuǎn)變觀念是開展家庭心理指導的前提

在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必須改變以往那種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個性發(fā)展水平陳舊觀念。毋庸置疑,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談不上有良好道德和智力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來好像很聽話,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體等方面發(fā)展?jié)摿s極為有限。教育實踐的大量事實證明,理想、志氣、進取心、勤奮、刻苦、毅力、虛心等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zhì),對促進孩子的學習、發(fā)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人父母者必須把心理健康作為孩子的培養(yǎng)目標和內(nèi)容加以充分重視。家庭教育應當由片面注重書本知識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確做人”方向上轉(zhuǎn)變。作為啟蒙教師―――家長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以自身開朗、豁達的個性,民主平等的作風去影響孩子,在教育上做到愛而不寵,嚴而有度。

了解孩子是開展家庭心理指導的基礎

家長必須了解孩子的個性、理想、情感、興趣和能力等個體素質(zhì)。一般兒童好活動、好模仿、好奇、好問,還具有喜歡成功、喜歡稱贊、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心理快速發(fā)展時期,他們在平時的學習、活動中,其內(nèi)心深處常常充滿各種矛盾。他們與外界也常常發(fā)生各種沖突,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往往容易產(chǎn)生各種心理行為問題。過去有句俗語,叫做“知子莫若父”,但今天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不了解,一旦發(fā)生問題時,往往大吃一驚。原因是家長平素只關心孩子的物質(zhì)生活,不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秘密、心理上的矛盾與苦悶。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別引起重視的問題。一切“問題兒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結果。顯然,他們的問題不是突如其來的,常有一個較長的潛伏期。在潛伏期中,也總會表現(xiàn)出一些征象。如過份自卑或孤僻、經(jīng)常與父母及同伴發(fā)生爭執(zhí),敵對,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漸,就可以使這些兒童獲得重新適應生活環(huán)境、發(fā)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信任孩子是開展家庭心理指導的關鍵

父母同子女的關系,既是長輩和晚輩的關系,又是朋友關系。子女對父母應當尊敬、體諒、愛惜;父母對子女更應當尊重、信任、愛護、幫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間意見不統(tǒng)一或產(chǎn)生矛盾時,應在平等、信任的基礎上,采用民主協(xié)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誘,耐心啟發(f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平時,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們,關心他們的日常活動,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正當愿望和要求,使他們真正感到父母可親、可愛、可以信賴。這樣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心里的秘密講給父母聽,以取得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時,家長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潛能,他們或許有意想不到的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無論在生活上、學習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皰,而應給予更多的啟發(fā)性的幫助。

避免長期的心理懲罰

兒童年幼無知,缺乏生活經(jīng)驗。偶爾做錯一件事,父母就天天罵或時常提及此事,長時間表示討厭他,就會使孩子情緒異常憂悶,甚至延續(xù)到成年。有的“問題兒童”本身就有情緒上的障礙,如果教育者自身容易沖動,就好比火上澆油。更不要在學習上、升學上對孩子施加壓力,把孩子的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主要標準,久而久之,使孩子產(chǎn)生厭惡學習,憎恨考試等心理障礙。

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家庭教育不當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兒童從小生活在家庭里,活動在父母的周圍,父母的言行對子女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大。如果師之以范,教之得法,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響則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1、過分寵愛與保護。

由于現(xiàn)在家庭中獨生子女多,生活水平又普遍提高,所以溺愛子女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父母總是把目光集中在他們的寶貝孩子身上,一味地溺愛、嬌寵、遷就孩子,從物質(zhì)上盡可能地滿足孩子。1998年的一項調(diào)查表明,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五大城市兒童月平均消費672元,其中消費最低的城市平均為297元,消費最高的城市平均為774元。一般城鎮(zhèn)家庭的子女消費雖然沒有這么高,但總的來看,孩子的消費也占了家庭支出中相當大的比例。與此同時,家長又總是擔驚受怕,有極多的顧慮,惟恐孩子發(fā)生意外,這也不許,那也不行兒童家庭教育電影,一味地限制孩子,不支持和不滿足孩子們通過活動、游戲、家務勞動等進行適當?shù)膰L試和探索的需求,去干一些自己能干的事,克服一些能夠克服的困難。這就使得一些孩子出現(xiàn)了在家里橫行霸道,為所欲為,但一出家門便膽小如鼠,畏首畏尾,不敢張口說話的問題。

由于家長忽視了孩子們探索周圍世界的種種正當需求,又很少對子女提出應有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加之孩子沒有受過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訓練,缺乏謙讓、同情別人、愛護弟妹等行為經(jīng)驗.因此,這一方面壓抑了兒童的活動愿望,使兒童易于產(chǎn)主依賴、顧從、退縮、懶惰、生活自理能力差、耐挫力低等心理同題;另一方面,又會使兒童欲望過高而又不懂得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不能約束自我意愿和行為,容易出現(xiàn)自私、自我中心、不愛勞動、任性、蠻橫等不良品質(zhì)。

例如,當孩子在學校值日、勞動時.一些家長常常跑到學校幫忙,掃地、拔草、擦玻璃什么都干.就是不讓孩子干。這些家長還說“我們苦點累點沒關系,別苦著累著孩子就行,勞動的事會不會不要緊,只要成績好就行”。

目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不會穿衣服,三四年級學生不會系鞋帶的為數(shù)不少。有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每天要吃一個雞蛋,但都是父母為他剝?nèi)サ皻?。一次春游,偶爾帶了一個沒剝蛋殼的雞蛋,到吃飯時他左看右看,不知怎么吃,只好帶回家。母親問他,他說:“雞蛋沒縫,我怎么吃?

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每晚都由父母半夜“接尿”,他們好不容易有一天想讓孩子勞動一下,讓孩子倒一次尿盆。可那孩子倒了三分之一,又端了回來。問他為什么,他說:“都是我尿的嗎?各倒各的!”

有個孩子在家里鬧得實在不像話,爺爺打了一下他的屁股,他便大哭大鬧幾個小時。爺爺說:“不就是打了一下屁股嗎?”“不,你摧毀了我的心!”孩子說完便躺在地上,用剪刀對著脖子要自殺,直到爺爺賠禮道歉,答應買一把閃光的槍才了結。爺爺感慨萬千,“他若有一把真槍,我們都得死在他手里!”

一個小學二年級的8歲女學生,學習成績挺好,但僅僅因為向父母要錢為同學買生日禮物未成,便服安眠藥自殺。這類問題,在中學生中也不少,動輒出走、自殺,成為家長和老師最為頭痛的難題。

2、過高期望和過度教育。

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加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已成為我國家長的普遍心態(tài)。家長總是期望自己的孩子美玉無瑕,智力要超常、身體要健康、相貌要出眾,等等。據(jù)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城市的調(diào)查,家長期望子女達到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達90%,期望子女以后能夠從事“白領”職業(yè)的更高達98%,而選擇工人和商業(yè)服務人員的不足2%。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高期望,家長必然要對孩子進行高強度的教育,甚至采取一些不切實際的措施和要求。這就產(chǎn)生了家庭中的過度教育,即讓孩子學習的數(shù)量過多、內(nèi)容過難、時間過早。不少幼兒紛紛被送進美術班、書法班、體操班、英語班、提琴班等等;很多中小學生則由父母聘請家庭教師,并由父母督學,因而使得孩子疲于奔命,不堪負擔。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業(yè),最開心的是孩子在各類競爭中取得成功,但卻不管孩子的感受。家庭教育存在重學業(yè)、輕品德,重身體、輕心理,重物質(zhì)、輕精神,重言教、輕身教的傾向。如果兒童難以忍受父母對他們的過多監(jiān)視和干涉,必然對父母的干預作出反應,出現(xiàn)各種反抗或逆反行為。倘若父母只知使用簡單、固執(zhí)、粗暴的教育方法,則必然造成父母與子女關系疏遠、冷漠以至緊張、對立,并使兒童失去積極探索客觀世界的興趣和主動性。

由于對兒童的高期望,不是建立在兒童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而是父母的一廂情愿,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這種“期望”也就很容易成為“失望”。在劇烈的學業(yè)競爭中,在日常某些行為的比較中,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名列前茅。但哪會有那么多成功者呢?相反,這只能使孩子始終處于“高壓”“失敗”的氛圍之中,如果孩子缺少心理承受能力,挫敗感就會動搖孩子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父母的愛,就會產(chǎn)生孤獨感和其他心理問題,導致兒童心理和行為偏差的出現(xiàn),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

3、家庭不和或父母離異。

家庭關系不好,父母經(jīng)常吵架,會破壞家庭穩(wěn)定、親切的氛圍,給孩子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容易造成他們整日提心吊膽、害怕外來精神刺激、愛生氣等心理特點,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極為不利。父母的敵對態(tài)度兒童家庭教育電影,相互喊叫、毆打及粗魯?shù)难哉Z,一方面會給孩子提供不好的學習榜樣,另一方面又會使孩子怨恨父母和家庭。這種家庭環(huán)境易使兒童產(chǎn)生矛盾情緒,使得精神緊張。為了逃避不安定的處境,他們?nèi)菀滓猿鲎叩男袨橄鄬?,或者受壞人的引誘而產(chǎn)生某種心理和行為問題。

家長喜怒無常,高興時把孩子捧上天,不高興時便拳腳相加,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喪失自尊,性格扭曲。夫妻和睦時,孩子是掌上明珠,一旦反目,孩子就成了出氣筒、累贅,成了推來推去的皮球,這會傷害孩子的心靈,甚至會把孩子推到壞人圈里去。

另外,祖父母干涉父母管教孩子引起的家庭糾紛,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與行為。由于祖父母的袒護,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同時,大人教育孩子時的沖突也可能使兒童產(chǎn)生矛盾心理,影響其正常心理的發(fā)展。

父母離異或一方再婚的孩子,往往會有自卑感,大多性情孤僻,不善交際,做事任性或愛發(fā)脾氣.對精神刺激缺乏抵抗力,容易出現(xiàn)適應不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4、家庭變故或疾病。

親人亡故的孩子,往往會憂郁寡歡,因缺乏父母的感情溫暖和關懷而使兒童身心發(fā)展遲緩,出現(xiàn)學習困難或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愛護。

父母有久治不愈的慢性軀體疾病或心理障礙,往往會使他們的孩子比別的兒童更容易產(chǎn)生適應不良、行為障礙或精神疾患,閃為這種家庭生活和家庭環(huán)境易使兒童產(chǎn)生不安全感或受到不利的影響。為了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應該及早把這些兒童送到安定、健康的環(huán)境撫養(yǎng)。

家長中有生活作風問題或有犯罪行為的,往往會由于家庭的不良影響.使兒童辨別是非、區(qū)分好壞的能力降低,意志薄弱,從而容易接受小良影響,出現(xiàn)各種心理、行為問題甚至走上邪路。

5、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和教養(yǎng)方式。

不同的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和教養(yǎng)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對孩子心理發(fā)展的影響也地小同的。

(1)民主型。父母對孩子采取愛而不嬌、嚴格而又民主的態(tài)度,子女性格多表現(xiàn)為親切、直率、活潑、快樂、端莊、協(xié)作、有活動能力、善于和大家共事。

(2)溺愛型。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視為掌上明珠,子女多表現(xiàn)為依附、自私、任性、驕傲、放肆、自以為是、好吃懶做、膽小怯懦、缺乏獨立精神和責任心,沒有耐力、情緒不穩(wěn)等。

(3)專制型。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粗暴,動不動就打罵孩子,會使孩子感到家庭沒有溫暖,容易養(yǎng)成抑郁、膽怯、退縮、逃避或反抗、執(zhí)拗的性格,缺乏自信心、自尊心,有的甚至會變得冷酷、殘忍,遇到小動物也會去虐待它,以發(fā)泄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與不滿。有的孩子還會形成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不良習氣,或者以說謊來保護自己。

(4)保護型。父母對孩子過分照顧、保護,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活動,子女的性格多半消極、依賴、怯懦、沒有責任感,缺乏忍耐力和社會性。有的孩子遇事優(yōu)柔寡斷,不適應集體生活。

(5)放任型。父母對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子女多愿尋求他人的愛護,力圖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因而有的孩子喜歡惹是生非,有的好攻擊挖苦別人,有的卻表現(xiàn)為性格淡漠、與世無爭。

(6)忽視型。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忽冷忽熱、反復無常,使人捉摸不定,子女多表現(xiàn)為情緒不穩(wěn)定、多疑多慮、缺乏判斷力,甚至輕生厭世。

(7)分歧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常常意見分歧兒童家庭教育電影,各搞一套,會使子女無所適從,因而形成易生氣、警惕性高、兩面討好、投機取巧、好說謊等特征。

在以上各種類型的家長中,民主型家長撫養(yǎng)的孩子往往最幸福、快樂、正常。調(diào)查表明(石淑華等,1996),對孩子過分嚴厲、動輒打罵的專制型及溺愛型、放任型的父母撫養(yǎng)的兒童,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最多。

有這樣一些教育格言,對我們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

生活在批評之中的孩子學會譴責,生活在溺愛之中的孩子學會自私;

生活在仇視之中的孩子學會格斗,生活在嬌縱之中的孩子學會任性;

生活在鼓勵之中的孩子學會自信,生活在恐嚇之中的.孩子學會膽怯;

生活在贊揚之中的孩子學會自尊,生活在禮儀之中的孩子學會博愛。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證明,只有強烈的聲音和懸空兩種刺激可以讓新生兒產(chǎn)生本能的恐懼的反應。兒童對其他各種事物的恐懼,例如:怕鬼怪、怕黑暗、怕狗、怕蛇等等,都是由于后天的生活體驗或父母長輩等的影響所產(chǎn)生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恐懼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兒童總是傾向于否認自己內(nèi)心存在的恐懼心理,尤其是5―8歲的孩子,喜歡夸口說:“我什么都不怕?!睂<抑赋觯裾J恐懼的存在對于克服恐懼心理是無濟于事的,父母若想幫助孩子擺脫恐懼的心理陰影,首先必須與孩子一起承認和面對恐懼,讓孩子坦率地流露出他的恐懼。這樣方可想辦法幫助孩子。父母該怎樣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呢?心理學家建議從以下方面著手:

孩子恐懼時家長不嘲笑

不要因為孩子害怕而對他懲罰或嘲笑。孩子對某種事物害怕、恐懼是極自然的事,家長不能嘲笑或罵孩子是“膽小鬼”、“窩囊廢”,這樣孩子不僅不會因此而變得大膽,長此以往反倒會讓孩子確信自己真是個“膽小鬼”。

父母不將自己的恐懼傳染給孩子

幼小孩子對某些事物的恐懼感通常是受父母影響的。孩子普遍依戀父母,在他們的眼里,父母是安全的港灣。當發(fā)現(xiàn)父母對某些事物出現(xiàn)恐懼的神情,他們就會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脅,由此產(chǎn)生恐懼。在日常生活中,母親若害怕蟑螂、狗或老鼠。其恐懼心理及行為就會在有意無意中傳染給孩子。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消除恐懼感,必須先克服自身不該有的恐懼心理。在孩子面前,對待令人不安的事物要表現(xiàn)出勇敢、沉著和坦然自如,這樣才會給孩子增添克服恐懼的勇氣與信心。

做游戲驅(qū)恐懼

用做游戲的方法驅(qū)趕孩子的恐懼心理相當有效。家長應針對孩子的恐懼對象去設計游戲,讓孩子在輕松的氣氛中認識恐懼的對象。例如,孩子對黑暗恐懼時,可以與他一塊玩“救玩具娃娃”的游戲:將孩子喜歡的玩具娃娃放在一個房間里,與孩子一起沖進房里救娃娃。玩到高興時,家長提議關掉燈玩,與孩子一塊沖進房去,并且讓孩子沖在前面,家長在孩子身后。幾次之后讓孩子自己單獨沖進房去,家長用語言在房外鼓勵他。孩子投身在游戲的歡樂里,可能就會忘記對黑暗的恐懼。假如孩子在游戲中意識到房間關了燈而感到害怕,可打開燈繼續(xù)玩,待下次做游戲再找機會鍛煉孩子的勇氣與膽量。用游戲的方法逐漸增強孩子的勇敢精神,直至最后戰(zhàn)勝恐懼。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