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江蘇省教育廳召開“數說‘十三五’一同看教育”系列新聞發布活動之南通揚州專場新聞發布會,南通市教育局和揚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就熱點教育問題答記者問。

人才家庭教育心得體會_家庭教育人才培養_家庭教育人才

1. 在教育評價改革方面,揚州有哪些舉措?

答:揚州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倡導綠色評價,努力營造和諧育人環境。

從學生層面來說,不斷完善中考方案,建立依據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合的評價模式,力求破除“唯分數論”,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每年組織開展小學生核心素養展示月活動,揚州中學堅持“行為自律,活動自發、學習自主、評價自省”等過程性學習評價。積極探索構建學校、家庭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家庭教育人才,揚州市梅嶺小學自主研究設計《“真的種子生長記”學生成長手冊》,讓學生和家長都全過程參與孩子的成長評價。

從學校層面來說,評價學校更加注重綜合評價與特色評價相結合,由辦學績效考核、滿意度評價、綜合評鑒三個方面組成,內容涵蓋實施高品質管理、高品質隊伍建設、培養高品質學生、學校特色建設、完成重點工程、中心工作任務情況等方面,營造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引導學校、社會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學校科學辦學家庭教育人才,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鼓勵學校形成辦學特色和品牌。同時,每年開展義務教育綠色飛行監測,常態化開展“學校精致管理百校行”活動,強化規范辦學和管理的過程評價導向,促進學校按規律辦學,提升教學效率,推動全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從教師層面來說,打破了教師論資排輩的傳統職評模式,實施師德為先導、實績為主導、科研為向導的“三導”原則,職稱晉升向一線教師和班主任傾斜;打破了骨干稱號“終身制”,每年實施骨干教師年度業務考評;打破了“職稱到手,船到碼頭”的定論,創新高級教師考核機制。突出師德第一標準的要求,在晉升晉級和評優評先中“一票否決”。

今后,揚州將積極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各項評價方式,系統構建起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

2.“十四五”期間,揚州將如何進一步破解老百姓非常關心的“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答:“十四五”期間,揚州將鞏固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成果(2020年,揚州把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作為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的關鍵舉措,強化政治擔當,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全市83所幼兒園完成治理任務,治理完成率100%,新增普惠性學位個,所有民辦普惠園的收費都不超過規定標準,使得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上優質普惠的幼兒園,成為老百姓感受得到的“民生改善”),進一步夯實學前教育的發展基礎,著力打造優質普惠的高質量學前教育體系。

揚州將進一步加大普惠性資源規劃與建設,2020年至2022年,將投資近20億元,新(改、擴)建90所公辦園,突破性解決群眾“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提供堅強的物質保障。大力推進“集團化辦園”管理機制改革,新建的公辦園將納入我們本地各優質園集團,實現管理、師資、設施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加快新建公辦園的內涵提升,確保其保教質量,將“好園辦到老百姓的家門口”。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推進科學保教,堅決扭轉和治理“小學化”傾向,全面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與此同時,揚州將進一步提升全市學前教育師資水平,建立和完善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發展機制,打造高質量的學前教育人才團隊。繼續通過與師范院校合作,以委托培養方式為全市幼兒園輸送專業化人才,補齊學前教育師資短板。積極加大財政投入,完善經費保障長效機制,逐步提高幼兒園教師待遇,提升幼兒園教師的幸福感,為學前教育的優質發展提供高質量、專業化的師資保障。為建設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優質的學前教育而繼續努力。

3.優質的教師隊伍建設一直是南通的優勢,請問在高端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南通取得哪些成績,“十四五”有哪些新舉措?

答:南通早在二十一世紀初即著手名師培養工作,2006年3月組建南通市中小學名師培養導師團,啟動南通市第一梯隊名師培養工程,歷時15載,先后有四批近百名培養對象進入第一梯隊,成立中青年名師工作室43個,有47名走進江蘇省特級教師行列,10人走進“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隊伍,3人進入“蘇教名家”培養行列,16人獲得江蘇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一等獎,9人獲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主持省級以上課題65個,出版個人專著45本,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1955篇(其中省級以上核心期刊207篇),12人獲得過全國教學比賽一等獎。《中國教育報》以《為什么是南通》《向南通學什么》為題,連續在頭版刊發長篇專題報道。新一代中青年名師群體,帶動了更多的優秀中青年教師拔節生長,促進了南通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

“十四五”期間,南通按照國家省市《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通俗地說,就是圍繞“三個地”展開。一是鋪天蓋地,注重全員,發展好每一位教師;二是頂天立地,接續做好高端教育人才培育工作,于去年啟動實施了“1115工程”,擬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家庭教育人才,在全市中小學遴選和培養名左右骨干教師、1000名左右卓越教師、100名左右教育家型教師和50名左右領航校長。去年教師節,我們已推選首屆南通市“領航校長”20名。三是感天動地,以“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李吉林、李庾南老師為典型引領,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打造南通教育精神高地。

4.2020年,32年持續援滇的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被授予江蘇“時代楷模”稱號,能否介紹一下南通教育支援外地的總體情況?

答:教育扶貧是一項固根本、利長遠的基礎工作,南通47年如一日,或接續駐點、或組團馳援,或短期送教、或結對跟崗,南通教師以支教路連結中華民族復興路,4800余人次前赴后繼、持續接力、傾力奉獻,南通教育育人、強師、扶貧的足跡已經覆蓋新疆、青海、西藏、陜西、云南、四川、貴州、廣西、河北等9個省(市)、自治區的20個市(縣),為促進薄弱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攜手全面小康作出了積極貢獻。

工作主要特點有:

一是發端于點,綻放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自1974年以來,南通教育援藏走過了優秀教師援教、興辦內地班校、在藏辦學興教的發展之路。

二是突破一隅,鍛造全面小康時代楷模。1988年,南通海安教師到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在全國開啟群體支教扶貧的先河。33年213名南通教師群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成為“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的堅定踐行者,因地制宜開創了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寧海模式”,形成了支教扶貧與民族團結進步相互促進的“寧海效應”。

三是面向全域,走出優師強教創新之路。在堅持13年輸出優秀師資支援新疆的基礎上,2010年南通全面升級對新疆伊寧的幫扶工作,聚焦學科主線和教育人才培育,構建起“部分人現場支教,全系統后方支援”的援疆教師“1+ X”保障體系,獨創“立足一個班級,示范一個學科,引領一個年級,帶動一所學校,影響一個區域”的“五個一”教育援疆“南通模式”。2019年,“研訓一體、優師強教”的南通教育援疆經驗被教育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