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談《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施行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具有里程碑意義。

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曾在2020年、2021年的全國兩會上提交有關家庭教育的提案。新年伊始,在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之際,特邀袁雯校長來談談這一從“家事”上升到“國事”的法規對家長和孩子的意義和作用。

第十四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

袁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2020年、2021年全國兩會上,我都提交了關于家庭教育的提案。我希望推進家長教育有效落地,幫助家長成為孩子優秀的第一任老師。

讓孩子的一生能夠健康、快樂、全面發展,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理念,也是第一要義。正如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提到的,家庭教育的首要責任與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我認為,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具有正確三觀、良好品德、學習能力與探索精神的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方向。

要把握住這個方向,首先就需要家長不斷地修煉內功。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學、家庭教育學、家庭社會學科以及與未成年人相關的政策法規等都是一名合格家長必不可少的“內存”。家長就像教師一樣,需要經過培訓、持續學習、不斷調整才能成為好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他必然需要更專業有效的幫助和指導。

其實,家長不僅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要努力成為孩子的終身老師,這就強調了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常常把孩子的生命階段與成長軌跡比喻成一條河流,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家長也不可能兩次走進同一個孩子。孩子在成長中是不斷變化的。我堅信,家長只有不斷觀察,與孩子共同成長,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好家長。

第十九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與中小學校、幼兒園、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社區密切配合,積極參加其提供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和實踐活動,共同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袁雯:如今,社區的功能日益多元,尤其城市的基層治理幾乎都是通過社區化管理實現的。社區被賦予了很多社會服務功能,教育便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家庭教育指導越來越多地走進社區,社區學校中也涌現了很多年輕父母的身影。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何把家庭教育的功能嵌入社區呢?在我看來,一方面,社區應該成為親子活動的重要場所,通過舉辦親子活動來實現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另一方面,社區又是緩沖家長教育焦慮的中間地帶。在一群孩子和家長中,我們更容易看到孩子背后的共性問題,而不是有問題的孩子們。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開放,要讓家長看到更多家長,讓孩子看到更多孩子。

大學作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同樣需要肩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尤其是對于培養教師為己任的師范類大學而言,家庭教育的相關課程與培訓顯得至關重要。最近上海師范大學編寫了一套面向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手冊,該手冊分為5個學段:學齡前、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每一個學段提供20個案例,每一個案例包含問題導向、原因分析、方法指導,并附上相關教育資源索引。后續,我們還將編寫面向教師與社區工作者的家庭教育指導手冊。

第三十九條:“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作為教師業務培訓的內容。”

袁雯: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指出,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是家長。學校應該把實施家庭教育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家長。教師和學校教育的職責并不是代替家長直接從事家庭教育,而是為廣大家長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科學的指導。“雙減”政策的實行,就是希望讓學生與家長有更多的自主時間,讓家庭教育更多地回歸家庭。

家長是責任主體,但毋庸置疑,學校是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主陣地。教師通常是廣大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實踐的科學指導與堅實后盾。我建議,學校根據家長的實際需求,研究制定家長教育的課程體系,即實施“第一任老師”必修課和選修課制度。每一位家長必須完成2~3門必修課,隨后根據孩子成長需要選修其他課程,使家長循序漸進地成為陪伴孩子成長的老師。

另外,學校應把師德師風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把家庭教育內容納入教師培訓課程。上海師范大學擬在師范生中開設家庭教育微專業,現已進入論證階段,最快今年可以推出。我們鼓勵師范生選擇這一微專業,旨在讓“未來教師”提前對家庭教育形成系統的認知。為此,上海師范大學還申請了虛擬實訓系統項目,該虛擬系統能夠為“準教師”提供與孩子和家長模擬溝通的平臺,通過一次次的對話和訓練,幫助他們找到家校溝通的“門道”。

除了家庭教育微專業,我也建議在高校中開設婚戀相關的家庭通識課程。教育是為未來做準備的。我希望當人們走進婚姻生活、生兒育女時,他們有的不僅僅是心潮澎湃的激情,還有沉淀心中的道德底線、法律意識、責任擔當和充足準備。

第四十條:“中小學校、幼兒園可以采取建立家長學校等方式,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特點,定期組織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并及時聯系、督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參加。”

袁雯:2020年1月,一項面向多名家長的在線家庭教育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家長的教育焦慮來源于學習成績和升學壓力。而造成家長教育焦慮的原因之一是其家庭教育能力不足。40%的家長獲得家庭教育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書和各類媒體;32%的家長靠自己摸索;對于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54%的小學生家長存在困難與疑惑,急需得到專業指導。

與此同時,家長獲得家庭教育指導的方式日益多元。調查顯示, 62%的家長選擇在線接受家長教育,45%的家長傾向自主閱讀,30%的家長選擇線下電視、電臺、學校、家長會等等,還有17%的家長有個案咨詢的需求。不難看出,越是便捷易獲得的方式,家長越愿意主動接受家庭教育指導。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我認為,家長真正需要的是了解問題出現的根源以及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社會教育系統和教育人士應該給予家長更多具體的科學指導,而非道理說教。

隨著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施行,我希望廣大學校、相關政府部門和社會教育機構都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共同建設好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依法教育孩子的意識,提高其科學教育孩子的能力,通過多措并舉,真正把家庭教育促進法貫徹落實到位。讓每個家庭成為支持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沃土,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