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大輝:家長的素養決定孩子的成就
國民素質從娃娃抓起,娃娃素質從家長抓起。我國成人“知識多常識少,成人不成熟”的現狀嚴重影響到國民素質與社會發展,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都是“中國家長教育”的缺失、“中華傳統文化”的斷根。
家長教育是家風文化的基礎,公民素質的源頭,學校教育的幫手,群眾工作的橋梁。如同大樹原理:家長教育是“根”,家風教育是“干”,學校教育是“枝”,社會教育是“葉”,孩子是我們收獲的“果”。只有根深、干粗、枝繁、葉茂才能果碩。為真實生活而學習才能有踏實進步,只要家長好好學習,孩子一定天天向上。古訓的“業及天下不敵妻賢子孝,長袖善舞不及教子有方”價值觀需要在中國重新建立。
1.成功是失敗之母乃教育悖論
很多失敗教育的根源是成人的成功環境造成的,大部分中國人還沒有建立“成功是失敗之母”乃教育悖論觀念。
許多家長吃過苦、受過窮,成功后總是把最好的給孩子享用,舍不得讓孩子經受挫折和打擊,給孩子打造一個“虛擬順境”,為孩子成長掃清一切險阻障礙,讓孩子從“出生”到“出事”,一直享受著普通孩子所不具備的“優越配方”。
今天,成功人士所面對的難題往往不再是前方的“事業征戰”,而是來自后方的“家庭挑戰”。許多位高權重的政府官員、叱咤風云的企業家、享譽國際的明星等成功人士,面對家庭的“后代教育、后院管理、后世傳承、后任選擇”問題常常感到“無知、無法、無奈”。某些人的一輩子事業功名,往往經不住一次家庭事件的沖擊。其原因都是因成人不成熟,不懂得“成功是失敗之母”的教育悖論常識所造成的。
我們都很注重成功,但成功應用不好反是毒藥,為了成功人們可能不擇手段,會傷害社會、傷害家庭。多數成功人士的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成人虛假、不真實的社會人文環境中。
如果家長教子無方,讓孩子感到家長的成功便是自己的成就,那便是害孩子的最好環境與條件。《老子》中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今天的教育,培養人前方“做事業”的生存教育比比皆是,而幫助人后方“過日子”的生活教育卻寥寥無幾。
不要讓孩子把成人的成功當成自己的資本,成功的成人需警惕教育的失敗。成功不等于成就,成人的成功往往可能害了孩子,而不是成就孩子,成敗與否看成人的成熟度。
教育要從“了解孩子”開始,每個孩子都有其屬于自己的先天特質和人生軌跡,其個體特質是個性化并多重性的。孩子“先天的特質”,需要我們來觀察和了解;“后天的教育”,需要我們去學習和努力。
2.孩子因你而來,但不是為你而來
每個孩子與自然、種族、家境之間都有某種固定的關系,每個孩子獨特的命運規律可歸結為“三性”,即天性、秉性和習性。
人的“天性”是指男女陰陽交合時與自然的關系,即人與九大行星之間的關系,人的天性是先天固定的。
人的“秉性”是指人與種族的關系,比如我們是中國人,有幾千年歷史和不知多少代的傳統習俗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這種習俗的遺傳基因是我們每一個人這一世擺脫不掉的。人的秉性也是先天固定的,老百姓常講的“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所指的便是這一部分。
而人的“習性”卻是后天養成的!也就是說,習性是我們每位家長此生能給予孩子的影響力。
在“三性”中,前兩性構成命運的“命”;后一性便是命運的“運”。
先天之“命”基本是定數,很難改變,這是自然規律,不是迷信。但“運”是后天養成,是可變的;體現在孩子的習性教育上,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素養教育。
3.教育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
人人都希望孩子走好運,這就需要在孩子“習性”教育上下功夫,習性教育的本質是家風的遺傳與家規的影響。也就是說家長先要成為孩子的“好環境”,才能教育出期望的“好孩子”。孩子是環境的產物,好環境的孩子便會自然上進。
成為孩子好環境的辦法很多,但原則只有一個:多身教,少言傳;多文字交流,少口語交流。“一封家書抵萬金,一份家約持好家”。教育孩子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重要”,但行動上“不緊要”。今天的很多家長可能知識滿腹,但對家長教育的了解不多,行為上的公約做到的更少。
巴菲特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懂得“孟母三遷”的道理,會善用環境來影響子的成長。他在兒子很小的時候搬到貧民區居住,穿普通衣服,開一輛大破車,天天努力工作。孩子是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初中時,孩子就發誓說:“我一定要努力學習,考上名牌大學,賺錢給父親換一輛新車!”
等孩子上了大學,兒子才知道父親是這般富有。但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他的兒子已養成了孝順、善良、上進的好品質,此時人生軌跡已經確定,這就是教育的彈道原理。炮彈一出膛,落在哪里已經定了,包括彈道的軌跡。所以我們中國有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知老”就是這個道理。
教育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家長自身的榜樣作用和環境的選擇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決定性作用。家長的素養決定孩子的成就。
4.生活是學習,社會乃課堂
一個完整的教育應該是“三生”的教育,即生命、生存和生活。我們應該尊重生命,學會生存,熱愛生活。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一直在教孩子“做事業”的生存本領,卻忽視了教孩子“過日子”的生活智慧。創造力大多源于生活而非生存。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但遺憾的是,現在我們對于如何教孩子生活還遠遠不夠。
偉大的教育來自點滴生活,要為真實生活而學習!
生活是學習,社會乃課堂!孩子在學校的知識學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家長不要在兒時就盯著孩子“知識學習”,而應先讓孩子學會“生活學習”,讓孩子及早具有“自己玩好,與人處好”的能力。成人需成熟,孩子方成就。
孩子如同一部新電腦,家長輸入的原始程序對孩子的一生影響至關重要。孩子“腦程序”的輸入是從小時的生活行為規范“引導”開始的。家長只要好好學習,孩子一定會天天向上。從國家宏觀層面講,國民素質從娃娃抓起,娃娃素質從家長抓起。
作為家長應以身作則,從日常生活小事開始,從改變自己行為做起。比如早上起來疊被子、入洗手間刷池子、公共場所靜機子、杯碗下面放墊子、凳子用后復位子……如果家長通過一次正確的強化教育,讓孩子大腦潛意識形成重復動作訓練的程序,為孩子提供一次管一生的精確教育,那么孩子一定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