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究竟誰更重要?
成績好的孩子,母親比較有條理又有趣。……有條理卻也有趣的母親,比較能養(yǎng)育出成績好的孩子來。
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且動作利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成績不理想的孩子,飲食狀況也比較混亂。……成績越差的孩子,越依賴便利店的食物。
三浦展的建議是:“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習慣。……要父母突然之間大量增加收入或許不太可能,更不用說突然提高自己的學歷。既然如此,身為父母唯一能努力的,就是設法改善孩子的生活習慣。” 孩子的生活習慣將影響孩子的成績:“成績越好的孩子,個性越主動,同時比較會運動,朋友也比較多,但成績越差的孩子,不僅個性較被動,也很不擅長運動,同時朋友也比較少,基本上很愛打電玩。”
這樣看來,如果家長還沒有讓孩子做好入學的準備,就把孩子的成長完全交給學校,完全由學校里的教師來照料孩子的成長,這是危險的。
不少家長更愿意把孩子的教育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家長可以找到的理由是: “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
家長對學校教育懷有種種美好的期望,這可以理解。學校里的教師確實有責任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可是,對學校教育期望過高,既不現(xiàn)實,也不公平。如果孩子在家里沒有接受好的家庭教育,如果孩子在家里沒有形成好的生活習慣和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孩子將很難適應正規(guī)的學校生活。
學校教育多少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體,但是,對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體狀況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學校,而是孩子從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遺傳因子和家庭教育。孩子所接受的遺傳因子和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縱著孩子的學校生活。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背景和永遠的底色。家長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家長能夠做的,并不是對學校里的教師指手畫腳,而是親自為孩子提供家庭教育。如果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已經(jīng)形成了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家長就沒有必要為孩子的學校生活擔憂。
表面看來,自從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以后,孩子的大部分“學習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可是,不能因為學校占用了孩子更多的學習時間就由此判定學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相反,相對于學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根部,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學校教育的基本前提。原因在于:
第一,在0—3歲時,孩子并不“入學”,他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主要受父母的影響。而0—3歲這個年齡段恰恰是人的性格、智力和身體發(fā)展的關鍵年齡。
第二,孩子即便“入學”,他“放學”后仍然回到家里,繼續(xù)接受家庭教育。孩子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接受家庭教育,這種在真實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的教育,將深刻地影響孩子的為人處事的方式。也因此有人提出“5+2=0”的警告。如果家庭教育不當,2天的家庭教育會抵消5天的學校教育。
可見,相對于學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長的根部和根本。如果根部潰亂,孩子的成長就會出現(xiàn)困難。教育孩子是人類的兩大難題之一。為了孩子的成長,每個家長都需要不斷地詢問自己:我們今天怎樣做家長?
二、我們今天怎樣做家長
(一)人類的兩大難題
家庭教育并非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或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講更多的道理那么簡單。教育孩子的確需要家長愿意為孩子付出必要的時間、精力和愛心,但僅僅愿意為孩子付出時間、精力和愛心還是不夠,如果沒有教育的智慧和技巧,家長的時間、精力和愛心不僅不會讓孩子感激,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厭惡。對于教育孩子來說,光有愛心是不夠了,因為家長可能不知不覺以愛的名義、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擾亂孩子的成長,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與父母“水火不容、反目成仇”:
他就是“變形”的另一位主角,胡耿。這是我們第一次到胡耿家時看到的一幕。看似粗獷的爸爸,在這一刻選擇了沉默。他明白,自己這幾年來為教育兒子花費的心血都白費了。但他始終想不通,自己把所有的愛給了兒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可兒子卻跟他越走越遠。
胡耿已經(jīng)兩個月沒去學校了。
在王老師的眼里,胡耿似乎有著難以說清楚的復雜性格。他經(jīng)常在上課時大吵大鬧,讓人忍無可忍。老師只能把他安排在離講臺最近的地方就座。他故意搗亂紀律,引起同學和老師的關注。他也可以帶領全班同學贏得全校的廣播操和藝術節(jié)的一等獎。他可以在上英語課時突然起身就走,也可以在他喜歡的美術課上追著老師問個不停。他的學習成績并不是最差的,盡管每年他都要在學校失蹤一段時間。
去年年初,尊重胡耿的意愿,老胡給他辦了休學手續(xù),送他去了衡山一家武術學校。結果,一個月后,兒子受不了學校的苦,逃回來了。他在學校學到的幾手三腳貓功夫成了對抗父親的砝碼。反正,你打我,我會還手。你不要講別的,怕你這么多年了我還怕啊?老胡一再退讓,一再寬容,一再尊重,胡耿卻倍加反感,毫不領情。他開始了和老胡的“冷戰(zhàn)”。不正眼看老胡,不和老胡說話,不和老胡一個桌子吃飯。老胡在客廳,他就進臥室。最后發(fā)展到不愿意回家。
胡耿說:“我對我爸特別恨。我就是恨他。我就是恨我爸爸。
很遺憾,父母把全部的愛給了孩子,孩子竟然仇恨他的父母。父母究竟應該如何教育他們的孩子,這實在是一個難題。
康德說,人類有兩件事情最難。一是如何“統(tǒng)治”他人;另一個是如何“教育”他人。家長以為有了孩子,自己就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長們似乎很少想到,教育是人類最復雜最艱難的事情。家長們以為只要對孩子有愛心,就可以贏得孩子的愛;家長們以為只要有耐心,就可以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教育孩子的問題,實在太復雜。家長僅僅有愛心和耐心依然不夠,遠遠不夠。除了愛心和耐心,家長還需要有教育孩子的專業(yè)智慧和專業(yè)技能。
正規(guī)的中小學教師在做教師之前,他需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專業(yè)訓練并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家長在教育小孩之前雖不必領取“家庭教育資格證書”,但是,家長依然需要經(jīng)過必要的專業(yè)學習,獲得一張看不見的“家庭教育資格證書”。
(二)看不見的家庭教育資格證書
從血緣關系上說,任何男人和女人都有資格做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但是,從孩子成長的角度看,只有那些愿意接受有關家庭教育的專業(yè)學習的人才更有資格教育字的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出生之后被他的“親生”的父母拋棄,這個孩子由另外的人撫養(yǎng),那么,最有資格做孩子的父親或母親就不再是他的“親生”父母,而是他的“養(yǎng)父母”。
可是,如果某人只負責孩子的衣食而拒絕為孩子的精神成長提供教育,這樣的人至多也不過是一個“養(yǎng)父母”。只有那些既負責“生”孩子又負責“養(yǎng)”孩子而且負責“教育”(養(yǎng)育)孩子的人,才是配稱為真正的“父母”。不幸的孩子是“有人生,沒人養(yǎng)”,更不幸的孩子是“有人養(yǎng),沒人教”。
問題在于:“教”孩子是復雜的工作,并非所有人都勝任這項工作。如果某人在學校里負責孩子的教育問題,這個人首先必須先接受專業(yè)學習并取得“教師資格”。否則,這個人沒有資格做孩子的教師。
同樣,為了獲得教育孩子的資格,家長需要接受基本的有關家庭教育的專業(yè)學習。家長為孩子提供的家庭教育是否有“專業(yè)水平”,取決于這個家長是否善于尋找孩子成長的因果關系。
家長對孩子成長的因果關系的理解,將決定家庭教育的真實效果。如果孩子的身體不好,這只是一個結果。讓孩子身體變好的辦法可能不是讓孩子多吃飯或追著孩子給孩子喂飯。家長需要到另外的地方尋找身體不好的根源和關鍵原因。
家長需要用心去查明孩子“成長的因果關系”,并從“成長的原因”那里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可靠的幫助,而不是不顛倒“成長的因果關系”。如果一棵樹的成長出了問題,人們最先看到的往往是“枯黃的樹葉”。可是,“枯黃的樹葉”本身不是原因,真實的原因是:“樹根”沒有獲得足夠的水分或養(yǎng)料。如果人們不尊重“成長的因果關系”,把所有的水分和養(yǎng)料直接拋灑給“枯黃的樹葉”,這樣做的后果是: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變得更糟。
如果家長顛倒了孩子“成長的因果關系”,把所有的幫助直接對準“成長的結果”,那樣不僅使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幫助,反而受到父母的折磨和破壞。如果孩子的身體出了問題,其中的原因可能不在于他沒有吃飽,而在于他厭食。而厭食的原因又不在于父母做的飯不好吃,而在于孩子經(jīng)常吃零食(尤其是甜食)而導致孩子沒有足夠的饑餓感。于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絕不是父母逼迫孩子吃飯或追著孩子給孩子喂飯。父母要提供的幫助只是:限制孩子吃零食,讓孩子少吃糖果、巧克力之類的甜食甚至不吃甜食。
新父母可以問自己:如果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里面究竟隱藏了哪些可怕的因果關系?
如果你的孩子太自私,從來不體貼父母勞動的艱辛,從來不知道感恩;如果你的孩子喜歡侵擾他人,如果你的孩子從來不愿意幫助他人甚至不愿意為父母提供最簡單的幫助;如果你的孩子總是心浮氣躁,無法安靜下來,如果你的孩子做事總是不了了之或半途而廢,那么,你就要詢問自己或請教他人:這里面的原因和秘密究竟是什么?
或者,如果你的孩子安靜有余而開朗不足,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與他人交往,如果你的孩子在外人面前總是躲躲閃閃、畏畏縮縮,如果你的孩子自卑,做任何事情都沒有信心,如果你的孩子對生活不抱希望,他憂郁、自閉,如果你的孩子對學校的學習生活感到恐懼,那么,你就要詢問自己或請教他人:這里面的原因和秘密究竟是什么?
(三)形成“新父母學習共同體”
家庭教育從來沒有簡單的配方,但只要新父母愿意尋找“成長的因果關系”,孩子的成長就有更多的希望。
新父母需要有一些基本的閱讀和相互請教、相互交流和分享家庭教育的經(jīng)驗。先有“尋根”的教育努力,然后再設計“培根”的教育行動計劃。新父母需要尋找、探查的因果關系包括:
第一,關于孩子的性格的因果關系。哪些因素(比如勞動、看童話)會讓孩子變得善良?哪些因素(比如從小就不勞動、父母過于嬌寵)會讓孩子變得沒有基本的責任感、不知道感恩?
第二,關于孩子的智力的因果關系。哪些因素(比如早期智力開發(fā)并學會自學)會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并可以因此而輕松學習?哪些因素(比如錯過了智力開發(fā)的關鍵年齡)會使孩子的學習成為困難?
第三,關于孩子的身體的因果關系。哪些因素(能吃而不挑食、早睡早起)會讓孩子的身體變得強壯?哪些因素(比如吃太多的糖果)會使孩子成為脆弱的“病夫”?
這就是家長需要經(jīng)常詢問自己或請教他人的問題。如果家長有足夠的教育經(jīng)驗,家長詢問自己就可以理解“成長的因果關系”。如果家長自己的經(jīng)驗不夠,則需要聯(lián)合其他的家長,共同討論和分享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相互推薦有關如何做父母的書,傾聽有關如何做父母的講座。國家不可能普遍建立正規(guī)的“家長學校”,但是,家長們可以借助孩子所在學校的力量,借助學校“家長會”的資源,自動自發(fā)地形成“家長學習共同體”,建立“新父母學校”。
當家長們聚攏到一起,形成自己的“新父母學校”,它的直接目標當然是推動自己孩子的成長。可是,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發(fā)展。也因此有人提出,“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相關的說法是,推動搖籃的手,也推動國家的發(fā)展。當今中國,第一急務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孩子的父母。“最嚴重的問題,是教育家長”。
如果家長愿意承認和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接下來的問題是,家長到哪里去學習有關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技巧?
有經(jīng)驗的父母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個人經(jīng)驗往往有局限,甚至可能隱含了嚴重的錯誤。個人經(jīng)驗是否有效、科學?取決于該經(jīng)驗是否能夠經(jīng)受公眾的評判。在沒有經(jīng)受公眾討論、認可之前,個人經(jīng)驗至多只能算是“個人意見”而不是“科學知識”。只有那些已經(jīng)經(jīng)受公眾的討論并被公眾一致認可的經(jīng)驗,才是有意義的“科學知識”。
這樣看來,任何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都需要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教育經(jīng)驗并從他人那里獲得有意義的新經(jīng)驗。除了與周圍的同事、朋友交流經(jīng)驗之外,更有效的辦法是閱讀有關家庭教育的書刊、傾聽有關教育教育的講座。而在聽講座與閱讀書刊之間,“讀書”能夠給家長帶來更方便而持久的影響。
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一直是人類關注的主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到目前為止,這個領域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有影響的“大眾讀本”和一些有價值的“經(jīng)典名著”。
三、家長可以讀哪些書
(一)家庭教育領域的“大眾讀本”
近年來,“家庭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中國圖書市場的重要主題。從發(fā)行量來看,至少有三本書已經(jīng)超過“百萬”:
一是王東華著的《發(fā)現(xiàn)母親》;
二是張欣武和劉衛(wèi)華著的《哈佛女孩劉亦婷》;
三是劉恒新編譯的《卡爾?威特的教育》。
其他發(fā)行量較大的“大眾讀本”有:日本學者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和天才》、孫云曉的《習慣決定孩子命運》、周弘的《賞識你的孩子》、劉曉東的《解放兒童》、薛涌的《美國是如何培養(yǎng)精英的》,等等。
在這些“大眾讀本”中,日本學者的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和天才》最短小卻最有影響。該書中譯本的發(fā)行量雖然沒有超過“百萬”,但中國圖書市場上超過“百萬”的三本書《卡爾?威特的教育》、《發(fā)現(xiàn)母親》和《哈佛女孩劉亦婷》無一不受《早期教育和天才》這本書的影響。
中國人之所以看重《早期教育和天才》,是因為這本里介紹了“卡爾?威特的教育”。受之影響,劉恒新“編譯”了《卡爾?威特的教育》,由京華出版社2001年出版。
除了閱讀“大眾讀本”,家長們也可以觀看有關教育孩子的電影、電視劇或相關的錄像。比如有影響的教育電影或電視劇有:
1.《名校》(電視劇)。家長可以從這部電視劇中看到家長如果輕視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勞動習慣和生活情趣,孩子將以何種方式反抗家長、反抗學校。
2.《變形記》(電視節(jié)目)。2006年,湖南衛(wèi)視開發(fā)了一個有關家庭教育的節(jié)目《變形記》。讓某個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城市兒童(“問題兒童”)和另一個生活在窮困家庭的鄉(xiāng)村兒童相互交換,讓兩人各自在對方的家庭里生活一個星期,體驗對方真實的生活。在這個節(jié)目中,家長可以領會為什么有人提出“再富不能富孩子”?如果家長沒有讓孩子在家庭中養(yǎng)成獨立勞動、獨立生活的習慣,將會給孩子的學習帶來什么樣的災難?
3 .《死亡詩社》(電影)。在這部分電影中,有一位出色的老師,他以他的思想鋒芒和人格魅力感染他的學生,他成為學生的精神領袖。在這部電影中,還有一位父親,他以為給孩子出錢,選擇名牌學校,逼著他的孩子刻苦學習,就可以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這位父親一直到最后都沒有醒悟過來:他的孩子何以選擇了自殺的方式來表達他的反抗?
其他教育電影和電視劇包括:《音樂之聲》(電影)、《小鞋子》(電影)、《長大不容易》(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節(jié)目)、《神童的成長》(中央電視臺“新聞調(diào)查”節(jié)目)、《你是人才嗎》(中央電視臺“對話”節(jié)目)、《賞識你的孩子》(周弘老師的家庭教育報告),等等。
(二)家庭教育領域的“經(jīng)典名著”
在家庭教育領域,除了“大眾讀本”之外,也出現(xiàn)了一些“經(jīng)典名著”。比較有影響的家庭教育和幼兒教育的經(jīng)典名著至少有三本:一是英國學者洛克的《教育漫話》;二是法國學者盧梭的《愛彌兒》;三是意大利學者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其他有影響的經(jīng)典名著可參閱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福祿倍爾的《人的教育》、康德的《論教育學》、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羅素的《教育與美好生活》、馬拉古奇的《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等等。
在《教育漫話》、《愛彌兒》和《童年的秘密》三本書中,洛克的《教育漫話》發(fā)表的時間最早,也最清晰明了:它明確提出對兒童進行身體、德行和智力的訓練,并把身體訓練放在首位。洛克在《教育漫話》的開篇說: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著都不可過暖。……天天不斷地用冷水洗腳。……身體情況比較好的人用冷水浴的辦法去增強和鍛煉體格。……要多過露天生活,即使在冬天,也應盡量少烤火。……一切糖果都應避免、不吃。……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
與“磨練身體”相似,洛克建議家長以“嚴格管教”的方式訓練兒童的德行以便讓兒童“有禮貌”:“兒童越小就越需要嚴格管教,一旦獲得效果之后,便可以放松,改為比較溫和的管教方法。”不過,洛克也承認,若管教過于嚴格,也成問題,必須找到既嚴格管教又讓孩子不至于性格“懦弱”的秘密:
如果他們因為管教太嚴,精神過于頹唐,他們便會失去他們的活力和勤奮,這種情形較之前者更壞。因為放蕩的青年,都是生龍活虎一般,精神十分飽滿的,一旦走上軌道,常常可以變成一些能干、偉大的人物。心情沮喪的兒童就不然了,他們的態(tài)度是懦怯的,精神是抑郁的,很不容易振作起來,極難作出什么事業(yè)。要避免這兩方面的毛病,那是需要一種巨大的技巧的。如果誰能找出一個方法,一方面使得兒童的精神安易、活潑、自由,同時又能使他抑制自己對于許多事物的欲望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而接近不慣的事物,他便能調(diào)和這種表面的矛盾,懂得教育的真正秘訣了。
這就是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所提示的“童年的秘密”。在洛克、盧梭和蒙臺梭利三者之中,洛克的觀點比較“理性”,盧梭的觀點比較“浪漫”,蒙臺梭利則既承接了盧梭的“浪漫”卻又比較“理性”地為兒童的自主活動提供“有準備的環(huán)境”。
“經(jīng)典名著”是后人尋找教育智慧和教育策略的源頭。提供并不像通俗讀本那樣直接提供家庭教育的具體技術和具體方法,但經(jīng)典名著為家長提示家庭教育的“真理”和“大方向”。
家長可以閱讀“大眾讀本”,也可以閱讀“經(jīng)典名著”,閱讀的秘密在于:選定一本自己認可的書,讓這本書的作者成為自己的“遙遠的精神導師”,向自己的“精神導師”詢問有關家庭教育的智慧和策略。
(三)遙遠的精神導師
2000年,張欣武和劉衛(wèi)華夫婦發(fā)表《哈佛女孩劉亦婷》(作家出版社出版)。在這本書里,劉亦婷的母親劉衛(wèi)華特別提示《早期教育和天才》帶給自己的驚喜和感激:
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功德無量的書——《早期教育與天才》。這本連譯者姓名都沒有的小簿冊子,在1980年成都舉辦的早期教育學習班中,引起了我的朋友邱校長的極大興趣。她興奮得一口氣買了好幾本,分送給正忙著生兒育女的晚輩朋友們,我也幸運地得到了一本。
得到那本《早期教育與天才》之后,我如獲至寶,每天從雜志社下班回來都要捧讀到深夜。早期教育先行者們的輝煌成就,使我大開眼界。他們的教育思想和培養(yǎng)孩子的具體做法,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書中首先介紹的,是19世紀初的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培養(yǎng)過程。……他們的成就和著作,在20世紀初期引起了一位日本學者木村久一的注意。為了使日本民族多出天才少出庸才,木村久一于1916年寫了《早期教育與天才》這本書,介紹威特父親及其追隨者的教育理論和方法。這本書引進的早期教育學說,對提高日本人的民族素質(zhì),具有意義深遠的影響。
我至今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把《早期教育與天才》譯成了中文。我只知道,應該永遠感謝這些早期教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是他們給所有渴望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的父母親開創(chuàng)了一條成功之路。許多父母已經(jīng)按書中的方法培養(yǎng)了數(shù)百個中國早慧兒童。劉亦婷被幾所世界名校所看重的優(yōu)秀素質(zhì),也是用的書中的方法打下的基礎。
比《哈佛女孩劉亦婷》早些出版的另一本“暢銷書”《發(fā)現(xiàn)母親》也提到了《早期教育和天才》對自己的影響。
《發(fā)現(xiàn)母親》的作者王東華稱:
這(《早期教育與天才》)是一本極為傳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作者——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寫得完全不像我們的教育書籍那樣呆板,他通過一個個父親、母親教育自己孩子的具體事例,將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具有極強的可讀性與震撼力。
我的心慢慢地被它抓住了,接著被它綁架了,呼吸不出來,一種從未有過的巨大興奮被攪動、壓抑在心底!
……
由于該書的巨大震撼力,由于我們現(xiàn)實與之對照形成的巨大反差,也由于自己的經(jīng)驗被全部激活起來,從讀完這段話時起,我就被完全俘虜了,吞沒了。我知道我已經(jīng)將自己全部交給了這一事業(yè),我知道我不需要再去尋找了。
并不是說,每個家長都要選擇卡爾?威特作為自己的遙遠的精神導師。卡爾?威特的教育方法本身是否正確,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見。我們的建議只是:每個家長都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有關家庭教育的某一本書。不僅把這本書讀懂,而且閱讀他的傳記,閱讀他的相關的書,看他的相關的錄像,完整地理解這個作者。完整地理解了這個作者之后,他才可能成為自己的“精神導師”。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nèi)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wǎng)絡資源。如若本站內(nèi)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