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青春期 有一種卑微,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好父母都懂得這個相處之道
和青春期的孩子說話,父母可要小心。
之前,侄子準備中考,表姐天天找我抱怨:在孩子面前大氣都不敢喘,問了他一句:作業做得怎么樣了?
看見孩子皺起的眉頭,她意識到說錯話了。
“天天作業作業,媽媽你是把我當犯人了嗎?一直追著問,不煩嗎?”
表姐沒敢再問,一場眼看就要爆發的爭吵,才戛然而止,表姐很難過,但同時更多的是無措。
什么時候開始,親子間的關系變得如此艱難,說出口的話要斟酌再三、小心翼翼,即便如此,孩子還是一點就炸,雙方痛苦……
有句話說得好:有一種卑微,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有沒有覺察力很重要,如果家長在陪伴孩子時,能夠覺察到青春期背后的問題,那么親子間的沖突會大大減少。
父母忽視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會讓孩子變得不幸
國外有一個男孩叫瑞恩,在十幾歲的時候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瑞恩的父親詹森回憶,妻子生日那天,他們去了墨西哥,抵達墨西哥的第二天傍晚,他們正在吃晚飯,突然兩人的手機同時響起,是一條短信,發件人是瑞恩,短信的大概內容是,爸爸媽媽我愛你們,然后告別。
妻子嚇得大叫起來,詹森給家人打電話讓他們快去找瑞恩。但找到的時候他已經沒有了呼吸……
詹森說那是他這一輩子都忘不了的一天,他一生中從沒感到過如此無助。
兒子自殺以后詹森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反思,為何好端端的孩子會突然做出這樣的選擇。
可他發現,原來,瑞恩的自殺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蓄謀已久。
瑞恩自殺前家庭教育青春期,有一段時間脾氣越來越差,喜歡一個人待在房間里,但作為父親他并沒有注意到孩子的這種變化,他忽略了。
他自以為很關心孩子,因為每天他都會問瑞恩:你怎么樣?
瑞恩回答:我很好。
然后他就相信了,作為父親他沒有意識到的是瑞恩說的“我很好”,其實潛臺詞是:“我不好”。
瑞恩或許也曾想找父親袒露心事,有好幾次,瑞恩都推開父親書房的門說:爸爸,我們能談談嗎?
卻等來父親回答:兒子,爸爸正在打電話……
他還發現,瑞恩在學校是開心果,他總是會在晚餐后告訴家人自己怎樣用口才去回擊那些霸凌他的同學,總是一副特別開心的樣子。
但是,瑞恩從未說過,他也有很多無法解決的痛苦。
有人問詹森:如果有機會能對瑞恩說一句話,你想說什么?
詹森哽咽了:我會說對不起家庭教育青春期,對不起爸爸沒有看到你內心的痛苦,作為你的父親,我不稱職,對不起。
然而世上沒有如果。
孩子最大的需求是被看見,被關注。
多少和瑞恩一樣的孩子,內心承受著壓力和痛苦,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無法排解,因為父母沒有察覺或是察覺不到位,在無數次失望而歸的試探后,走到了難以挽回的境地。
父母沒有覺察力,孩子很容易走向不幸。
青春期的孩子變好
從被父母察覺到情緒開始
有人問瑞恩的父親:關于和孩子相處,是要遵守什么規則嗎?底線又是什么?
他回答說:我沒有辦法給你劃一個底線。我做不到,我也希望我能,但我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什么專家,我只是一個失去了兒子的父親。
深以為然,其實道理我們都懂,但是當實踐在孩子身上,還是讓人摸不著頭腦,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從不按套路出牌,所以這才很考驗家長的覺察力。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研究發現,青春期早期的大腦改變引發了青少年四種獨特的心理特征:情緒強烈、尋求新奇事物、積極的社會交往和創造性的探索。
與人生的其他階段相比,青春期的大腦是非常情緒化的。
進入青春期后,大腦邊緣系統變得活躍,各種情緒的起伏會影響青少年的內在感受和日常決策。
對青少年的研究顯示,即使在平靜的情況下,青少年的杏仁核(情緒腦)比成年人更容易被激活。
這意味著即使沒有任何事物激活大腦皮層,青少年也更容易產生純粹的杏仁核(情緒腦)反應,爆發出強烈的情緒。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青少年會對父母甚至別人的話產生如此強烈的反應。
一位作家曾分享自己的女兒青春期時,房間臟亂的程度簡直難以形容,地板上全是散落的物品,要走進房間,需要把東西推開才能行走。
當她對著孩子大罵:哪有人的房間是這樣亂七八糟的?在這樣的房間里睡得著、吃得下嗎?
“哪里臟了,明明就沒什么,干嘛老是這樣說?你不想看就出去,快出去!”
孩子一邊大聲回答,一邊把她推出房間。
這樣的對話不是溝通,而是指責、批評,她沒有察覺到女兒問題的背后,藏著的情緒和壓力。
后來她了解到:青春期孩子的房間反映著腦部的狀況,當孩子承受著大量壓力,內心和腦部狀態混亂,房間也會亂七八糟。
當把交流的重點放在關心孩子的情緒上時,和女兒的相處開始變得和諧起來。
突然有一天,她發現原本在女兒房間地板上滾來滾去的幾個筆筒和圓珠筆,被拿到了書桌上。
她對女兒說:“天啊!筆筒和圓珠筆拿到桌上之后,房間看起來干凈一點了。”
“嗯,它們說想要到書桌上,所以我就撿起來了。”女兒爽快地回答。
她繼續心平氣和地說道:
“是嗎?希望下次那些衣服能說想要到衣架上就好了。”
女兒依然沒有生氣:“可能沒過幾天它們也會這么說吧。”
自那以后她就很少看到女兒雜亂的房間。
偶爾有時女兒的房間也會變亂,這時候她就問孩子:
“最近是不是有什么煩心的事?
腦子里亂亂的嗎?”
女兒說:“嗯,該怎么說呢,最近很多事情我都覺得壓力很大……”
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通過研究與臨床實驗發現:
要矯正孩子的行為是很困難的,但只要接受孩子的情緒,他們的行為就能得到有效的修正。
如果父母先看到孩子的行動結果,而不是觀察他們的情緒,因此會忽視孩子的情緒,試圖修正他們的行為,這樣做孩子只會展現更激烈的情緒,而父母又以更加激烈的話來訓斥激動的孩子,形成持續的惡性循環。
提升覺察力
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家長的覺察力和教育方式能否跟上孩子的變化,是減少沖突的關鍵。
1.拿捏好“打擾孩子”的尺度
很多家長覺得關心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件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事,有時候多問兩句孩子就煩,有時候不出聲孩子又覺得不關心自己。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曾說:
十幾歲的孩子對不請自來的關注和建議感到憤怒。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不想要的是父母突然闖進他們的房間,然后關心他們,與他們談心。事實上,選擇這個時候談心就是錯的。
孩子只會對你說:“沒什么要談的,別管我。”
如果我們用心,就會發現孩子總會有想要和家長談心的時候,可能在你開車接送他上下學的路上家庭教育青春期,可能是在你們散步遛狗的時候。
在某一時刻,或有一瞬間,就是孩子真的想向父母坦露心跡。
在孩子不愿開口的時候,不去打擾;當孩子試探探路的時候,不要選擇忽視。
當孩子不愿意表達時,不做一個打擾者;當孩子愿意表達時,學會做一個傾聽者。
2.真誠對待孩子的感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