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早期發展與其所處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 )密切相關,但作為一個綜合因素,社會經濟地位通常包括家長的學歷、職業、收入等多方面的考量。那么,這些不同的組成部分是否會通過不同的機制影響兒童的發展?其中哪個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呢?

在今年四月刊發于《家庭過程》( )的《解析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同構成要素與中國學前兒童入學準備之間的關系》( the of and ’ )一文中,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任麗欣、澳門大學教授胡碧穎、香港大學教授張曉對中國廣東省588個學齡前兒童及其家庭進行了為期一年(2015年-2016年)的調查,并在家庭投資模型( )理論的基礎上嘗試考察家長的學歷、職業及收入如何分別通過家長參與家庭學習活動和兒童參與興趣班這兩個機制影響孩子的入學準備。

該研究在廣州、中山、肇慶三地進行受訪家庭抽樣,以囊括社會經濟地位不同的家庭,并且從理解性詞匯、漢字閱讀、早期數學技能和社交技能四個方面測量孩子的入學準備。

結果表明,家長的學歷、職業及收入這三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變量都與兒童入學準備的多個方面有關,但影響的機制有所不同——父母的收入僅通過孩子參加興趣班這一路徑與孩子的入學準備程度相關;而父母的學歷和職業地位則通過家長參與家庭學習活動和兒童參與興趣班兩個途徑影響孩子的入學準備。

家長在家庭中怎么教育孩子_作為家長怎樣教育孩子_家長平時怎樣教育孩子

三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變量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虛線表示無顯著影響。以上結果匯總圖改編自論文研究結果。任麗欣 制圖

論文的第一作者任麗欣認為,由于我們很難在短期內改變家長的學歷、工作與經濟狀況,了解單個變量對孩子發展的影響機制,可以幫助決策者從中間的機制入手進行干預,進而避免兒童因教育不公平所導致的發展鴻溝過早地出現。

近日,澎湃新聞()就上述研究與任麗欣進行探討,以下內容根據采訪實錄整理。

澎湃新聞:論文提到,早期研究單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變量與孩子入學準備之間關系的許多結論差異較大,這是為什么?

任麗欣:很多研究都關注了家庭背景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對于具體如何去測量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學界比較一致地認為應該考慮家長的受教育水平、職業類型和家庭收入,但在不同的研究中,大家對指標的應用又存在差異。比如,有研究僅將母親受教育水平作為衡量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指標;而在美國一些關注貧困家庭的研究更傾向于用家庭收入需求比( -to- )這一考慮家庭收入與家庭人口數量關系的指標。

對于先前研究結論上展現的差異,除了所用測量指標的不一致,也可能是由于樣本和研究工具的不同所導致。以研究工具為例,在測量兒童早期發展的相關指標時,讓老師匯報、家長匯報或對兒童進行一對一測驗的結果可能不同,同時家長在家庭中怎么教育孩子家長在家庭中怎么教育孩子,使用單次采集數據的研究與使用多輪數據的研究也可能產生不同的結論。因此,研究結果的差異很大程度上與研究的設計有關。

澎湃新聞:研究選擇了家長在家庭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和孩子參與興趣班作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變量影響孩子入學準備的兩種路徑。這樣的設計多大程度上體現了當代中國社會的特征?

任麗欣:許多國內外關注兒童成長的研究都會關注家庭中的教育、學習活動,特別是家長參與帶來的影響。我覺得當前研究更有中國特色的一點是對于孩子上興趣班的關注,據我所知國外很少有研究納入這一因素。

在西方,孩子在幼兒園階段上興趣班似乎沒有中國那么普遍,他們可能參與更多由社區機構、教會等組織的課外活動,或者在家長的陪伴下培養一些興趣。相較之下,中國家長對幼兒興趣班的關注度更高。此前,我在上海進行的一項調研顯示,孩子上興趣班的受訪家庭比例達80%以上,雖然該研究中的樣本家庭收入偏高,并不特別具有代表性,但考慮到國內興趣班基本都由商業機構開辦,價格形成一定的門檻,因此在設計本次研究時,我們就假設家長的收入可能與孩子上興趣班密切相關。而在本次的廣東省樣本中,孩子在上興趣班的家庭占到約50%。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當前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論文合著者胡碧穎教授的項目,該項目關注的核心是學前教育的質量和兒童發展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當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現成數據帶來的局限。比如,雖然數據記錄了受訪家庭的孩子是否上興趣班,但家庭投入其實可以從很多方面體現,包括孩子的家庭居住環境、所能接觸的玩具、圖書資源等,這些因素在現有數據中沒有被系統測查,但值得關注。

澎湃新聞:根據您的研究結果,家長學歷、職業、收入,哪個因素對孩子入學準備的影響更大?

任麗欣:三者的影響都比較大,但是家長受教育程度的影響在三者中最大。家長職業的影響跟受教育程度相比稍弱一點,但是兩者比較相當,家庭收入的影響在三者中最小。很多其他國家的研究其實也是發現了教育的影響最大,這可能是因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職業和收入,所以是一個更為根源性和核心的變量。

這一推論也從我們對上述因素影響路徑的分析中得到驗證。我們起初的假設是,家長的職業可能只影響他們在家庭教育活動中的參與,因為職業水平更高的家長可能會特別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更投身于教育活動,但結果證明,家長的職業與受教育程度對家庭教育活動與孩子參加興趣班兩種機制的影響路徑高度一致。

考慮到中國自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面臨一定困難家長在家庭中怎么教育孩子,職場對學歷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現在家長學歷與所任職業高度掛鉤也符合邏輯,可能與西方國家比較之下,這一現象在中國更為凸顯。

澎湃新聞:研究表明,家長收入對孩子的社交技能有直接影響,但這一影響與研究中測試的兩種機制無關,這意味著什么?

任麗欣:這個研究考察的兩種作用機制均基于家庭投資模型理論,而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家庭投資模型理論可能不適用于解釋家長收入對孩子社交技能發展的影響。我們進一步猜測,家庭壓力模型( )可能為解釋兩者之間的作用機制提供了更好的理論基礎。該理論認為,收入較低的家長所感知的經濟壓力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健康與控制行為的能力,進而削弱他們在養育孩子方面的高敏感性等積極的育兒行為,從而影響孩子的情緒健康,并伴隨產生一些行為問題。但是,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并沒有獲得家長經濟壓力水平、情緒健康等方面的相關數據,因此沒有對這一作用機制進行驗證。

此外,其實除了我們探索的兩條路徑之外,家長學歷、職業、收入都還對入學準備的一個或者多個方面有直接的影響,也就是說明,還可能有很多其他的路徑在中間起作用,比如前面提到的居住環境、家中的物質環境,還有家長對孩子未來職業和教育的期待以及孩子自身的期待。

澎湃新聞:結合中國社會的現狀,論文的研究結果對公共政策有何啟示?

任麗欣: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拉魯( )在《不平等的童年》一書中比較了美國中產家庭與低收入家庭的育兒方式,總結出協作培養與成就自然成長這兩種模式。許多現有研究也發現,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是與孩子發展息息相關的因素之一。

但是,在不同的社會中,這一因素對孩子發展的影響存在差異。比如,北歐的學者發現,在當地社會,相較于家長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對孩子未來學業發展的影響較小。這可能是因為當地的公共政策比較關注弱勢群體,教育體系的設置也考慮到了如何使所有孩子都能夠公平地享受高質量的教育,因此,不同經濟背景的孩子所上的學校的質量并沒有很大區別,家庭收入的懸殊并不會對孩子所受的教育帶來巨大差異。

而在中國,孩子早期的發展水平因家庭背景產生的差距似乎越來越大,除了學區房所帶來的入學門檻,課內外教育都要求家長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家長承擔了越來越多的教育責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低收入或是低學歷的家長可能沒有時間或資源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他們的“弱勢”更為凸顯。如果國家未能關注到這些處境不利的家庭,可能會導致孩子早期的發展越來越懸殊。許多研究也都發現,孩子早期的發展與未來的發展密切相關。

現在的家長重視孩子的發展,所以越來越早、從多方面地進行投資。雖然有這樣的意識值得欣喜,但我們也發現孩子之間的發展鴻溝也出現得越來越早了。如何讓鴻溝閉合?我覺得個體家庭可能很難去操控,因此還是要從國家層面,從學前教育階段就開始盡可能地保障教育的公平。

澎湃新聞:具體來說,社會應該如何進一步推動孩子早期的教育公平?

任麗欣:在近期研究中,我對興趣班關注得比較多,因此就以興趣班的問題為例。在剛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我們分析了參與興趣班對不同家庭孩子的影響,發現了一個有些諷刺的現象——相較于高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孩子,興趣班對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孩子的發展更有利,也就是對于這類孩子來說,興趣班起到了一定的補償作用。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社會經濟地位越低的家庭越沒有條件讓孩子上興趣班,但是興趣班反而對這類孩子更有益。這一現象背后的解釋可能為,家庭背景優越的家庭可能已經為孩子提供了更好的家庭內教育的條件,興趣班中學習的東西或許多多少少跟家中的經歷是有重復的,那么兒童可能就不會有太多的額外受益。而家庭背景相對較差的家庭可能沒有資源(不管是時間、精力還是物質資源)為孩子創設那么好的家庭教育條件,因此當這些孩子有機會在興趣班中接觸到一些家中沒有體驗過的學習材料或學習活動時,他們就可能從中獲益較多。

我們并不是要阻止家長去給孩子報興趣班之類的興趣班,但是興趣班的存在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孩子的發展鴻溝。單從消費的角度考慮,參加興趣班可以促進消費,助力國家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們能將興趣班等同于其他的消費產品來看待嗎?如果考慮到興趣班對孩子發展的作用有限,那我們需要意識到,這種單純的消費行為最終消費的是孩子以及他們的時間。

因此,我們不應該把興趣班視作一種純商業行為,任由市場自由決定,因為它對孩子產生的一些隱形效果我們可能無法在短期內看出,也沒有辦法精確測量。我們在結果中看到一些整體的、積極的影響是中和了個體差異之后的結果,因此不能排除參與興趣班可能會對部分孩子沒作用或者產生負面的作用。國家需要警惕興趣班在市場化運作下可能對孩子產生的負面作用,以及其對教育不平等的加劇作用。

確保教育公平需要大量投資,近年來中國政府致力于提高幼兒入園率,目前被提上日程的是如何提升總體質量,但考慮到當前學前教育資源缺口仍然龐大,估計還要很長時間才能真正確保教育在學校的情境下實現公平。

而在家庭環境中,教育公平的實現可能更加困難,需要政府加大對社區資源的投入,比如設立孩子可以免費借閱書籍的圖書館、開展公益的課外活動等。但由于社區資源的投入與地方經濟高度掛鉤,各社區的可利用資源也存在差異。

此外,自發組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早期教育中的資源差距。比如,我讀本科時的一位老師在他福建農村老家建了一個圖書館,通過招募、捐款的形式為當地提供書籍,也會組織講者和大學生志愿者去當地活動。可以想象,地方村落或者社區文化可能逐漸受到圖書館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但目前來看,即使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社區所能提供的免費服務和資源依然匱乏。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