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未來取向對國內家庭教育啟發
1.引言
未來取向是指一個人對未來的思考和規劃[1],它在發展個體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人類思維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指向未來的事件[2],而關于未來的思考和規劃,對于生理、心理和社會地位均處在巨大變化過程中的青少年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青少年思考未來,準備向成人過渡。這是一個集中建構新思想、新觀念、責任、自我信念以及確立人生觀價值觀的時期。未來取向的積極發展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2],有助于其良好成長[3,4],并且能夠保護個體免受環境危險因素的影響[5,6]。因此,未來取向的研究對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青少年關于未來的設想,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7,8]。青少年身心發展迅速,極易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從而導致身心發展的失衡。因此,作為影響青少年發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和同伴是青少年獲取信息、建議及支持的直接且重要的來源。馬姆伯格()的研究發現,在個體確定未來計劃的過程中,父母最常提供信息,其次是同伴,然后是學?;蛎襟w[7]。本文擬從對青少年未來取向影響最大的家庭環境研究入手,并結合我國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家庭系統的特點,對相應的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議,以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2.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未來取向的影響
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個體以家庭為基地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融洽的父母關系,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和理解家庭教育和未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以及父母人生態度積極與否,都會對孩子的人生目標和身心健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9]
2.1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重要情感背景[10]。它直接作用于親子互動過程,對青少年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積極的父母教養方式,如父母對子女有較高的接受性,讓子女較多地參與家庭事務,賦予子女較多的心理自主,對子女進行嚴厲監督等,能夠促進青少年對自身未來教育和職業發展的積極探索和投入以及對未來教育和職業發展的樂觀期待[10]。積極的父母教養方式不僅能夠促進青少年積極的即時行為,還能夠促進其指向未來的行為和態度的積極發展[11]。諾米()等人研究發現,青少年感知到的民主的教養方式與未來取向呈正相關[12]。在對不同父母教養類型家庭的青少年未來取向發展的比較中發現,權威型父母教養家庭的青少年對未來教育和職業的探索、投入及態度均最為積極[10]。森格納()等人發現,接受—自主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能夠促進青少年對未來的積極探索和投入[13]。父母的開放性、對職業發展的支持度、權威型父母教養方式以及提倡個性的家庭,會直接促進青少年今后對未來的積極探索,并且通過促進青少年適應性人格的形成間接地促進青少年的積極探索[14]。
2.2親子互動
親子溝通是親子互動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少年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研究者一致認為,親子溝通是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一個核心且基礎的方面[15,16]。父母教養方式和父母行為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過親子溝通而起作用的。親子溝通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交換信息、觀點、情感、態度和資料,以達到相互了解、信任與合作的過程。父母對青少年未來規劃和態度的指導、幫助正是通過這個過程來實現的。研究者指出,除溫暖和支持性的家庭互動過程外,如果父母愿意公開討論,對新信息和子女的發展持開放的態度或鼓勵青少年獨立思考和行動,青少年會更積極地進行探索[15]。蘭茲(Lanz)等人的研究發現,積極與母親溝通的青少年有著更高的內部控制信念[8]。諾米()報告了親子互動對青少年思考未來的影響方面的發展性變化[17]。他的研究表明,父母管教在孩子11歲時起著降低樂觀水平的重要作用,而家庭討論水平在15歲時起著提高樂觀水平的重要作用。這說明當孩子們尋求自我獨立的自時,青春期晚期積極的、相互的交流就變得更加重要。諾米在研究中也發現,積極的家庭氛圍會提高11歲孩子的未來計劃水平,而對于18歲孩子則會降低其水平[1]??傊@些結果表明,隨著青少年年齡的變化,家庭互動的不同方面在未來取向發展中的作用也不斷變化。
2.3家庭支持
與兒童期的教養、保護、社會化功能相比,家庭在青少年期對青少年發展的支持和指導功能就變得尤為顯著和重要[18]。父母支持是影響青少年在關注他們未來和對自身發展期望等方面表現出差異的重要因素。父母支持可以增長青少年在教育和職業領域的計劃活動水平[19],還可以增加其對未來的樂觀性和內控性[17]。知覺到父母愛自己、支持自己的孩子將形成對未來信任和積極的態度,他們更相信未來的成功是自己行為的結果,較之于感知到父母支持少的孩子更加傾向于投入到未來目標成功的活動中去[20]。麥凱布()等人研究發現,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對自己未來的思考和計劃的支持程度能預測其對未來思考的頻率和詳盡程度,也能預測青少年對未來的樂觀性程度[21]。這些研究表明,當青少年感知到家庭是支持性的、可依賴的時,他們可以通過家庭關系網絡獲得更好的心理準備,從而成功地向成年期過渡。
3.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幾點啟示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這兩者所無法取代的。針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家庭系統的變化,筆者認為當前未來取向的研究成果至少對我國家庭教育有如下幾點啟示:
3.1通過營造優良的家庭氛圍,培養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家長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形成團結、和睦、民主的家庭氣氛,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
首先,為子女提供心理自主的機會能夠促進青少年思考和規劃未來的主動性,提高其規劃和決策能力[22]。當前我國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切忌對子女過度溺愛,萬事包辦,父母應采用積極的教養方式,給予每個家庭成員公平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使其獲得應有的尊重,鼓勵子女進行獨立思考,學會自我反思,并且協助子女規劃其未來發展。
其次,個體的氣質、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控制信念等也會影響到個體未來取向的發展[23,24]。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個體比自我概念一致的個體報告了更多的焦慮家庭教育和未來,對未來更加悲觀,在回答與未來有關的問題時他們感覺更孤單,并且他們對自己是誰感到更加困惑[25]。還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較之于低自尊的人更加積極地思考他們的未來[26]。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引導。例如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孩子成功時對其能力多加肯定,失敗時幫助其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一方面培養孩子能經得起成功和表揚,不驕傲不浮躁;另一方面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當遭受挫折和失敗時,能迅速調節自己的情緒和心態。
再次,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父母與青少年交流,能夠為其提供信任感和安全感。父母通過與子女交流自己的期望、道德觀念、社會習俗標準等,來指導其興趣、目標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困惑,家長應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溝通不是父母單方面傳達自己的意見、想法家庭教育和未來,而是與孩子交換各自的意見和想法。家長與子女進行交流時,應本著尊重、真誠、同理心的態度,注重積極傾聽、理解包容,在孩子遇到學習或生活上的煩惱和挫折時,及時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支持;對孩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創新興趣加以鼓勵;對孩子正確的行為給予肯定,努力使自己成為孩子心靈的港灣、情感的歸宿。
此外,家長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同時,也要隨時關注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變化。處于青春期的不同階段,孩子的身心特點及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家長應因勢利導,根據孩子不同時期的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青少年時期是個體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人生觀的最佳時期。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理想,完善其人格,培養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家庭的重要職責。營造溫馨、和諧、民主的家庭氣氛,與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為子女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培養子女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豁達樂觀的個性、勇于面對困難的品質,使他們樹立遠大又切合自己實際的理想,能夠對自己的未來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安排。
3.2樹立正確的父母行為典范,對子女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
研究發現,家庭環境為青少年樹立了一個生活中的榜樣。擁有態度積極的父母及婚姻幸福家庭的個體,在婚姻未來取向和家庭未來取向方面更樂觀[17,19]。身教重于言教,父母通過為子女樹立角色榜樣并提供教導,來影響青少年應對自身未來發展的態度及方式。家長是子女最直接、最經常的模仿對象,只有家長自身的素質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因此,家長應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品德修養,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檢點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不斷克服并修正自身的不足之處。同時,應對子女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首先,對子女的正確行為給予強化。對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應不予理睬或直接拒絕;對于合理要求,除了必須立即給予滿足的要求之外,應盡可能的延遲滿足,以使他們明白,要實現自己的愿望必須為之付出努力,借以塑造子女的積極行為,同時也要對積極行為進行獎勵,既可以是物質獎勵,也可以是精神獎勵。其次,對子女的錯誤行為進行正確教導。一旦孩子有了錯誤的言行,要及時對其進行教導。青少年正處于各方面發展的過渡時期,教導方式不當可能造成其逆反心理,進而引發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家長不要對孩子進行諷刺和奚落,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摧殘其身心,要耐心地對孩子進行疏導,指出其錯誤言行的危害,使孩子感到羞愧,有所覺悟,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力。倘若是由于家長觀點有誤而導致錯誤的判斷,家長也要勇于承認錯誤,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3.3建立有效的家庭、學校、社會合作關系
青少年感受到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其未來取向也越好[25]。社會支持作為一種有效的保護性因素,對青少年各方面的發展均具有重要的影響,它能有效緩解青少年的負性情緒,減少其所受到的消極影響。青少年獲得的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支持,能夠幫助其克服所面臨的困境和障礙,并且為青少年關于未來職業的興趣、目標和行為的發展提供潛在的資源[26]。因此,我們應該協調好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的關系,形成教育合力,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具體而言:(1)家庭與學校聯合教育。在教育活動中,家庭和學校應共同努力,互相支持,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來自家庭的支持,家長在教育子女時能得到來自學校的指導。(2)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教育。家庭、學校都應充分重視社會教育的作用,例如家長應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社會價值引導,學校應積極組織學生們參與各種社會教育活動等。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協調一致,才能實現青少年全面、和諧的發展目標。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