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孩子厭學,為磨練其意志,江蘇的唐先生從2022年5月起自江蘇連云港出發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帶孩子騎行了9000公里。這趟騎行之旅花了七個月,他們一路走過江蘇、安徽、湖北、陜西、四川、西藏、青海、甘肅、貴州等地。

據唐先生所述,小唐是個厭學少年,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在學校不愛學習。所以他想著調整下自己的教育方向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為孩子辦理了休學,帶著孩子騎行中國,磨練孩子的意志。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_教育與數學教育:史寧中教授教育研究錄_中公教育還是欣瑞教育

其實,不僅是孩子的意志需要磨煉,更需要磨合的是唐先生和孩子間的關系。據小唐所說,以前他和爸爸說話的時候,爸爸都很嚴肅,更多的時候是在批評自己。而在騎行過程中他們卻經常聊天,有時候能聊兩個小時,爸爸也會跟他講自己工作中的事情,在這次騎行之后,父子兩人的關系也變得很好。

父子兩人在騎行的路上,每天有著共同的目標和方向,也慢慢開始交流、溝通,在面對困難時父子同心,在遭遇挫折時互相鼓勵,漸漸地拉近了父子之間的距離。在騎行回來之后,唐先生也轉變了自己的教育觀念,表示今后會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再過高地要求孩子。

教育與數學教育:史寧中教授教育研究錄_爸爸在家庭教育中_中公教育還是欣瑞教育

據北京師范大學2018年發布的一份《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的一組數據顯示,在11萬名四年級學生和7萬名八年級學生中,有超20%的家庭是完全沒有親子溝通的,而接近100%的家庭溝通都會遇到問題。很多時候,家長與孩子們之間有矛盾,有隔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雙方缺少溝通,互相之間不理解。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非打即罵爸爸在家庭教育中,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自己與孩子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

良好的親子溝通能維持和發展良好的親子關系,而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的基礎,尤其是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打開親子溝通的大門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唐先生和小唐的騎行經歷,也告訴家長們,和諧良好的親子關系,或許比學習成績更重要。要和孩子進行有效且良好的溝通,尊重孩子的想法,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家長們要學會去接納孩子,即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允許孩子有缺點。即便想改掉孩子的缺點,也不急于一時。因為關系是教育的基礎,只有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才可能開展接下來的教育。如果孩子感覺到不被接納、被否定,那么孩子有可能會破罐子破摔,與家長唱反調,從而達不到家長預期的效果。

教育與數學教育:史寧中教授教育研究錄_中公教育還是欣瑞教育_爸爸在家庭教育中

溝通是一種形式,有效溝通才能體現出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讓孩子嘗試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學會與孩子共情,并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也許一次有效溝通會成為一個孩子新的開始。

美國教育家布魯爾卡特說:“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對孩子身體的關心更為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天童教育希望,家長們能夠明白親子關系中溝通的重要性,在生活點滴中與孩子們多溝通,建立好關系。親子關系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人際交往和健康人格都有著重要影響,而只有通過良好溝通,奠定了好的親子關系基礎,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