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家庭教育 六一節談談與孩子共同成長!華師大專家共話如何進行家庭教育
東方網記者范易成6月1日報道: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的終身發展共話家庭教育,如何讓家庭教育為兒童護航,與孩子共同成長?六一兒童節前夕,由華東師范大學主辦,華東師大開放教育學院、教育集團承辦的“與孩子共成長—走向新時代的家庭教育”論壇近日,在線下線上同步舉行。
論壇現場
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副校長戴立益。上海體育大學心理學院賀嶺峰教授、華東師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龐維國教授、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劉良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長周彬教授受邀做主題報告,并參與“與孩子共成長”圓桌論壇共話家庭教育,與現場200余名教育同仁、家長共話新時代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是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重要一環,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和基點。”錢旭紅在致辭中指出,新時代的家庭教育必須超越簡單的經驗傳遞,走向有愛、有溫度的科學化。
在主題報告環節,四位專家分別從腦科學、心理學、教育哲學和基礎教育家校合作的視角,闡述了對家庭教育的思考。
“格賽爾爬梯實驗早就證明只有在關鍵期的訓練才是有意義的。教育的目標是指向未來的,是二三十年后才能看到的教育的效果,而非當下的效果。”賀嶺峰帶來了題為《腦科學視域中的家庭養育"七宗罪"》的報告,從兒童青少年大腦發育的視角,總結了當今家庭育兒過程中的一些看似正常實際上違反腦科學的做法。他提醒家長不要盲目內卷,應該學習一些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做一個懂科學的新時代父母。
“他哪道題做對了或做錯了,你管不了這么多。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家長應該退到這個舞臺的邊緣,把自主的空間留給孩子們。”龐維國以“從心理學視角看家庭教育的誤區”為題,指出當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的三個較為明顯的誤區:一是窄化對孩子智力發展的理解,進而對孩子提出過高的成長期望;二是無視孩子成長需求的多元性,單純聚焦孩子的能力發展;三是不能科學地看待孩子成長中的錯誤,錯失孩子在錯誤中成長的契機。
“如果些孩子愛用哭鬧方式‘要挾’父母給自己買巧克力。這時候家長要以‘柔剛柔’的流程來和孩子對話。”劉良華在“關鍵年齡與關鍵教育”報告中,介紹了孩子成長的三個關鍵期,并結合心理學理論,就每個年齡階段的教育側重點進行了解讀:3歲前后的關鍵是感性教育共話家庭教育,父母應嚴慈相濟;9歲前后的關鍵是規則教育,父母應因材施教;15歲前后的關鍵是意志教育,父母應勿忘勿助。
“所謂的家校共育,最重要的就是各就各位。”周彬就“家校共育何以可能”展開了探討。他以教育真空、教育重疊等問題為切入口,指出“家長與教師并非社會賦予即成立的角色,而取決于其是否履行了應有的職責”。他認為,家長和學校均應在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適應和社會交往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圓桌論壇中,五位專家圍繞“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具體內涵”“新時代家庭教育的新變化、要求,新方向”“ 打破教育焦慮的可行方法”“與孩子共成長的道與術之間的平衡”等話題,深度探討了家庭教育的獨特價值與核心追求,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與實現有效的家校共育的可為路徑,提出應不斷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學性,呼吁家長、教師與孩子通過科學的教育相互滋養、共同成長。
此外,記者還從論壇獲悉,今年9月,華東師大將面向社會推出“家庭教育”微專業,組建家庭教育專家團隊,領銜課程內容規劃,幫助更多家長習得和掌握家庭教育專業知識。這是華東師大繼去年9月開設全國首個面向師范生的家庭教育微專業、開辦家庭教育主題工作坊之后,以教育研究服務社會的又一創新舉措。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